“治未病”调治“亚健康”的优势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如不及时加以干预,它有可能进一步发展为疾病,当然也可通过积极的调治使机体恢复到健康状态,这种认识恰好与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不谋而合。因此,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及“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等为特色,且已有两千多年积淀的中医学在亚健康状态的调治方面具有很大优势。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进行辨证调摄,根据处于亚健康状态者的体质状况及具体不适表现,予以相应的干预措施,如中药、针灸、推拿、药膳及气功导引等。2.“治未病”干预“亚健康”的方法(1)亚健康状态的辨证施治: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的核心,由于亚健康状态症状表现复杂多变,涉及脏腑、阴阳、气血津液、寒热虚实等的变化,故证候多样,给临床干预带来一定困难。亚健康状态涉及人体五脏,病多虚(气虚、血虚、阴虚和阳虚)、郁(气郁或郁火)、痰(痰湿或痰火)、湿阻等,如肝气郁结、肝郁脾虚、心脾两虚、肝肾阴虚、肺脾气虚、脾虚湿阻、肝郁化火、痰热内扰等。确定证候进行辨证施治,在方药选择上比较灵活,一般原则是选用性味平和的药物,忌用毒性药物,药物用量宜轻,疗程可长可短。同时,要考虑病人的依从性。(2)对疾病危险因素的辨证施治:对疾病危险因素的控制可以看作亚健康干预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疾病危险因素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在亚健康状态下,理化指标可能完全正常,或略不正常,未达到疾病的诊断标准,但有吸烟、饮酒、久坐不运动、生活不规律等多种已知的危险因素存在,其发生疾病的风险远远高于健康人群。对此,宜根据危险因素采用不同的施治方法。例如,超重是多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体重过轻的人机体抵抗力下降,脏腑功能低下易患感染性疾病,吸烟是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等等。对此进行的干预主要是调整不良生活方式。中医在干预危险因素中可以起到双向调节的作用,使阴阳平衡,气血调和,脏腑功能正常,对控制危险因素,恢复健康体能具有良好的效果。(3)“治未病”思想指导下的亚健康状态综合辨证调摄:通过各种养生保健手段是可以起到“未病先防”作用的。“欲病救萌,防微杜渐”是指亚健康状态发展到接近疾病的阶段。这一阶段好比植物将要萌芽,疾病萌芽就像毒苗即将破土一样,要破坏它生长的土壤、抑制它的萌生。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目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有相当一部分是发生该病的高危人群,破坏其发生的土壤,方法就是综合干预,将异常状态调整到正常状态。这符合当前重大疾病防治重心前移的战略要求。再如各种神经精神的轻度失调,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失眠、烦躁、梦魇或咽中如有异物等。按亚健康状态采用中医辨治,从郁、痰或痰火论治多能取得较好的效果。“瘥后调摄,防其复发”是指在疾病康复期出现亚健康的表现,如临床上有些病人在感冒愈后一段时间内仍有轻度头痛、乏力、食欲不振、全身不适;对此可运用中医四诊八纲察色按脉,区分阴阳,给出证候的定位、定性诊断,用中医药加以干预。亚健康状态的干预若有较明显实验指标异常可以适当加用西药,但大多非西药适应症,以中医的方法综合辨证调摄是最佳选择。一般多首选中医的非药物疗法,再选中药外用或内服。非药物疗法有饮食、针灸、推拿、按摩、气功、导引、武术、保健等,用以调节体内阴阳气血,疏通经络,强筋健骨,调节情志,缓解精神压力等。药物疗法多以植物的根、茎、叶、花、子及动物骨、矿物质等天然药材为主,利用其四气五味归经调整人体阴阳气血的偏胜偏衰和正邪的消长。只要辨证准确,用药精当,无毒副作用,对亚健康阶段的调整十分适合。3.运动养生运动养生是借助身体锻炼,通过活动筋骨,调节气息,静心宁神,来畅达经络,疏通气血,调节脏腑,从而实现强健体质、延年益寿之目标。“动则不衰”,运动养生“内养正气”(康健形体、调动气血、安定神志、固摄真精),结合“外防措施”(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外避邪气,预防致病因素侵袭)是各类人群长期保持“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主要手段。运动养生既可康健身心,又可干预亚健康状态的出现;既可治未病,又可促进病愈后早日恢复,真乃是永葆人体生命健康的济世良方。(二)落实中医保健服务体系是我们的职责为了落实国家卫生部提出的构建“健康促进、亚健康干预、疾病防治”为一体的健康保障服务体系,确保国家中医管理局中医“治未病”工程的顺利实施,提升中医药在预防保健服务体系乃至整个社会发展中的贡献度,把“治未病”理念贯穿到“防-治-康-养”的各个方面,通过我们把“治未病”变成可操作的模式,故需对医学发展方向的战略应作如下调整:第一,加强中国传统健康文化教育,积极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增进全民慢性病预防意识;第二,采取因人、因地、因时等息息相关的有效的行为干预手段,尽早控制慢性病危险因素;第三,建立中医慢性病防治服务体系,积极推进人群和个体健康测量和评价,实施目标人群的针对性预防干预措施;第四,将医疗服务目标“前移”,重视疾病的预测、预警、预防、与早诊早治;将医疗服务目标“下移”,深入社区,进行防病健体宣传、辅导和督导,将农村和社区变成“治未病”的前沿。(三)实现人人健康长寿是中医“治未病”的终极目标用古人中医“治未病”的智慧,造福今人的健康,从以治疗疾病为主导的现状,逐渐向以预防疾病为主导的转变,重保健、治未病,将成为今后一种新型的医疗模式。因而,“治未病之人”的医学必将成为21世纪医学变革的主流。以人为中心,以中国传统医学为基础,融合现代医学和科技,则是发展我国“治未病”医学的必由之路。最后达到人们到医院不再是以看病为主要目的,而是对自己健康进行评估,再通过医生对就医者生活方式、饮食、心理、锻炼各个方面的建议,及时进行健康调养,从而达到有效地预防、提高生活质量及实现“不治已病治未病”,人人“健康长寿,尽享天年”的目的。
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对健康的要求也提高了,故“治未病”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西方医学亚健康的概念也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出现的。二者有共同之处 世界卫生组织将机体无器质性病变,但是有一些功能改变的状态称为“第三状态”,我国称为“亚健康状态”。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来的防病养生谋略,是至今为止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它告诫人们治病在后,防病在前,不但要防病,同时要注意阻挡疾病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发生之前就要有预防措施,这样才能掌握疾病的主动权,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 中医没有现代医学那些先进的检测手段,但是只要能抓住“辨证施治”这个中医的根本就能很好地解决问题。中医“治未病”与西医亚健康难以截然分开。但是专家认为亚健康与“治未病”不能混为一谈,亚健康多不需要药物治疗,而更重视休息及心理调适。而中医“治未病”有更深更广的内涵,包含多个层面的内容:其中健康宣教、缓解工作和生活压力、改变社会不良习惯主要是政府层面的工作;“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等具体疾病的防治是医院、医生的工作,医生要做到“先安未受邪之地”,即治疗未病之脏腑。要宣传和重视治未病,更要重视治已病,否则已病治不好,谈何治未病。但是治已病也要有“治未病”的思想,即既病防变、防加重、防复发。 亚健康是西医的概念,“治未病”是中医的概念。要让病人及市民了解“治未病”的思想。中医与西医相比有更多、更系统的预防手段,可以贯穿疾病的各个阶段,所以中西医的长处要结合起来,关键是能为我所用。 当然无论是亚健康还是“治未病”,都需要得到广大市民的重视,将疾病控制在未发之时。
本文来自作者[学渣执笔]投稿,不代表碧途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btudor.com/nbtu/2941.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碧途号的签约作者“学渣执笔”
本文概览:“治未病”调治“亚健康”的优势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如不及时加以干预,它有可能进一步发展为疾病,当然也可通过积极的调治使机体恢复到健康状态,这种认识恰好与中医学...
文章不错《治未病如何干预亚健康》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