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动物的运动方式
兽类最大的特点是行走和奔跑:
一般四肢动物的行动规律有这样的方式,以马为例,开始起步时如果是右前足先向前开步,对角线的左足就会跟着向前走,接着是左前足向前走再
就是右足跟着向前走,这样就完成一个循环。
接着又是另一次右前足向前,左后足跟着向前,左前足向前,右后足跟着,继续循环下去,就形成一个行走的运动。我们在画马的行走动作时,要注意身体的重心是放在三只稳定地站在地上的脚所构成的三角形内。
马除了走步外,还有小跑、快跑、奔跑等方式,各种跑的方式都有一定的运动规律的。
下面我们再把每种步法列出动作分析图,以便能从形象上了解马的动作规律。
青蛙:
青蛙和鱼不一样,它是既能生活在水里,又能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当它在水中游水时,用长而有蹼的强大后肢划水游泳;当它在陆地上时,用肌肉发达的强大后肢跳跃。
跳跃是青蛙最主要的活动方式,身体结构也朝向适应跳跃的方向发展。青蛙的后肢比前肢长很多,修长的后肢是名副其实的弹簧腿产生往前冲的力量,比较短的前肢则能减轻落地后的冲击力。跳跃的原理如同压扁的弹簧放松之后往外弹跳出去,而后肢的大腿、小腿及足部平常坐叠在一起就具有压扁的弹簧功能。为了跳更远,腰部的肠骨特别延长和相接并形成可动关节,这样子青蛙跳出去以后,身体拉长更有冲力。长而有蹼的后肢也有助于游泳,让他们能够悠游于水陆两种环境。
蟾蜍身体笨重,不善于跳跃,运动方式以行走为主。由于蛙类的四肢和身体相接的方式属于比较原始的状态,膝或手关节落在身体外侧,无法将躯干抬高离开地面,因此以腹部贴地爬行的方式走路,走起来慢而且不灵活,相当不方便,尤其在逃命的时候,很难用走路的方式逃脱。不过蟾蜍有毒,碰到天敌的时候,自侍有防御武器不必急着逃走。无毒的青蛙则不染,面对蛇、猛禽、水鸟、肉食性鱼类、人类等天敌,只有赶快跳进水里或草丛中躲起来。
1.马的慢走动作规律
以上是马的一般走路的四肢运动规律。它的方式是对角线换步法,即左前右后,右前左后的交替循环。一般慢走每一个完步大约一秒半钟的时间,也可慢些或快些,根据规定情景而定。慢走的动作,腿向前运动时不易抬得较高。如果走快步,可以提高些。
前肢和后腿运动时的关节屈曲方向是相反的,前肢腕部向后弯,后肢跟部向前弯。
走路时头部动作要配合,前足跨出时头点下,前足着地时头抬起。
2.马的小跑动作规律
马的小跑是属于一种轻快地走步动作,四肢的运动规律基本上也是对角线交换的步法。与慢走稍为不同的是,对角线的两足是同时离地、同时落地。四足向前运动时要提得高,特别是前足可提的较高些。身躯前进时要有弹跳感,队较量足运动成垂直线时身躯最高,成倾斜线时身躯最低。
动作节奏是四足落地、离地时快,运动过程是两头快中间慢。
大多数兽类的小跑都是这种对角线两足同起同落的不法。但也有些兽类,如骆驼和象等的小跑是采用一种“溜蹄”步法,行走时,身躯向两侧作大幅度的倾摆摇动。
“溜蹄”步法,同样给人以轻快弹跳的感觉。
3.马的大跑动作规律
这种大跑的步伐不用对角线的步法,而是左前有前,左后右后交换的步法,即前两足和后足的交换。前进时身躯的前后部有上下跷动的感觉,这种大跑的步法,步子跨出的幅度较大,第一个起点与第二个落点之间的距离可达一个多的体长,速度大约是每秒钟两个完步。
4.马的奔跑动作规律
奔跑是最快的一种步伐,运动方式也是两前足和两后足交换的步法。四足运动充满着弹力,给人以蹦跳出去的感觉。迈出步子的距离更大,并且常常只有一只脚与地面接触,甚至全部腾空,每个循环步伐之间落地点的距离可达身体三、四倍的长度。
马奔跑的速度相当快,时速可达50哩,一秒钟可跑三个完步。
拍一格为中速,拍两格为慢速。有在空中飞奔的感觉。
八年级生物上册重点知识总结
动物的能量来源是(有机物),经过(消化吸收),营养成分进入(血液)。
动物的学习行为时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
变形虫依靠(伪足)运动。
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包括开花,(传粉),(种子),(果实)的形成,
植物体内的水以(水蒸气)的形式从体内散发到体外的过程叫(蒸腾作用)。蒸腾作用的门户是叶片上的(气孔)。
很多同学都会需要整理自己家所学的知识,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我整理了一些八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八年级生物常考知识点总结
1.原始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过程如下:无机物→小分子有机物→大分子有机物→原始生命。
2.原始大气中与现在大气明显的区别是没有氧气。
4.地球上生命的生存需要物质和能量。
5.米勒的实验:米勒将原始大气中的成分充入烧瓶中,通过火花放电,制成了一些有机物。
(1)原料:甲烷、水蒸气、氢、氨等。
(2)产物(证据):氨基酸。
(3)结论:原始地球上能形成简单有机物。
6.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作用条件下,形成简单有机物。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
7.原始生命诞生于原始海洋。原始海洋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地相互作用,经过极其漫长的岁月,大约在地球形成以后10亿年左右,才逐渐形成了原始的生命。
8.原始地球条件: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原始海洋、无氧气。
9.蛋白质、核酸是生命中重要的物质。
10.生物进化的历程:
(1)即比较不同类型动物的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从而判断动物的脊椎动物进化的顺序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
(2)通过对始祖鸟与现代鸟和爬行动物的形态和解剖特征的比较,说明鸟类起源于古代爬行类,始祖鸟是爬行动物向鸟类进化的中间过渡类型。
(3)利用组成生物体的一些重要物质的差异性来比较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的方法,表明人和黑猩猩的亲缘关系最近。
八年级生物重要知识点动物的运动
1.脊椎动物的运动
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骨连接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其中,骨和骨连接构成骨骼,因而也可说成“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骼和骨骼肌组成。”
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
人和脊椎动物的肌肉收缩和舒张都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完成的。
2.动物运动的能量来源
消化吸收呼吸作用释放能量
食物───→细胞───→ATP───→肌肉
动物的行为主要受神经系统(神经)和内分泌系统(激素)的调控。
生物的变异
1.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变异不一定都是有利的。
2.变异的原因及类型:
(1)由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引起的变异,能够遗传给下一代,这样的变异就是可遗传的变异。如:用化学药剂处理过的甜菜染色体加倍。
(2)单纯由环境因素发生变化引起的变异,不能够遗传给下一代,这样的变异就是不可遗传的变异。如:美容院里做的双眼皮;小时候因外伤脸上留下的疤痕等
3.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例子:
人工选育(生物变异)、杂交育种(基因重组)、诱变育种(基因突变)。
4.生物变异的意义:生物进化和发展的基础,培育动植物的优良品种。
5.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是我国科学家袁隆平,用普通水稻与野生稻杂交。
免疫与计划免疫
1.人体的三道防线及其功能:
(1)第一道:皮肤和黏膜,它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和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呼吸道(气管和支气管)的黏膜上还有纤毛,随着纤毛的摆动,病菌等异物能被清扫出去。
(2)第二道: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杀菌物质中的溶菌酶,能破坏许多种病菌的细胞壁,使病菌融解。分布在血液,淋巴结,脾脏,肝脏等组织器官中分布有吞噬细胞,可以将侵入人体的病原体吞噬消化。
(3)第三道:免疫器官(胸腺、淋巴结和脾脏)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
2.第一、二道防线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天然防御功能;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叫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
3.第三道防线是人体出生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防御功能;特点是出生以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叫特异性免疫(又称后天性免疫)。
抗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了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就会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
抗原: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病原体等异物)。
抗原进入体内促进篱笆细胞产生抗体,一定的抗体能与一定的抗原结合,从而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将抗原清除;或使病原体失去致病性。(抗体对抗原的反应具有特异性,一定的抗体只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犹如钥匙与锁的关系)。
4.免疫:最初指人体对病原体的抵抗力,现在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的健康。
5.免疫的功能:
(1)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自身稳定)
(2)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产生。(防御感染)
(3)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如肿瘤细胞)。(免疫监视)
6.疫苗:通常是用杀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于人体后,可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提高对特定传染病的抵抗力。
以上就是一些八年级生物知识点,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本文来自作者[宏秀]投稿,不代表碧途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btudor.com/nbtu/10301.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碧途号的签约作者“宏秀”
本文概览:各种动物的运动方式 兽类最大的特点是行走和奔跑: 一般四肢动物的行动规律有这样的方式,以马为例,开始起步时如果是右前足先向前开步,对角线的左足就会跟着向前走,接着是左前足向前走...
文章不错《关于动物的运动和行为_1》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