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韭菜花炒肉 材料: 韭菜花若干,猪肉200g 做法: 1 韭菜花洗净去根部少许切2寸段,猪肉切条用盐、料酒腌10分钟 2 锅里油烧至8太热,大火,下猪肉快炒至断生。 3 加入韭菜,放盐、辣椒油,大火炒熟。 4加1茶匙酱油,翻炒不要超过20秒即可出锅。 2、关于韭菜花的做法及涮羊肉历史的考证 ◇任丁◇ 先解决没有韭菜花之难,没头脑说湾区有卖的,那里的朋友就不用土法上马了。 韭菜一撮,切的越碎越好,生姜适量(不爱吃姜的不放也行),切成更小的末。把切好的韭菜和姜置于碗中,加比较多的盐,用捣蒜棰将其捣碎,放入一有盖的瓶中盖好,放几天就行了。正宗的韭菜花是用含苞待放的韭苔做的,不知湾区的朋友可有这种口福?不过话说回来,能吃出来两者差别的嘴还真不多,那位要是能吃出来,一定去学做菜,千万别浪费了那么好的舌头。方芳的火锅用沙茶酱,敢问一句:“您是潮州人还是那些‘流浪汉’里有潮州人?”打边炉用沙茶酱可是典型的潮州吃法。 黄花说了一个关于涮羊肉起源的故事,后面紧跟着一句说是没考证过。我对黄花的说法表示怀疑,堂堂中华,五千年历史,凝结成一个字--吃!赫赫有名的涮羊肉年龄怎能只有四百四十年?(就这点时间我还是从努尔哈赤出生算起的)。所以我得考证一把,主要目的是让涮羊肉的历史长一点,和名人有点联系,最好是不同文明融合的产物等等,好象国内名食的来历都是这么考证的。 涮羊肉是回民食品,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句是从书上抄来的,作为推论的根据)。 先看回族。回族的老家本不在中国,书上说是从西亚搬过来的,而涮羊肉在西亚并不流行,可见是回民在吸收了中国文化之后发明创造的,可以说是两河流域文明和华夏文明融合的产物。1000多年的历史,多多少?我觉得多300多年比较合适。最早应该出现在唐朝,原因有三:一是时间比较吻合,二是那时和外国的文化(主要是吃,穿)交流比较多,三是我发现好象李白吃过涮羊肉,他是个名人,正好符合要求。李白有诗云:“胡姬美如花,当炉笑春风。”这炉是什么?肯定不是大师傅炒菜用的炉,烟熏火燎的还笑什么春风。所以我以为是涮羊肉的涮锅!那涮锅是不是有点象香炉?加上木碳,不冒烟,不起焰,冬天里暖融融的,当然就有了“当炉笑春风”一说了。当时长安的胡姬大多来自中亚、西亚和东罗马帝国,能雇得起外国妹当三陪的酒肆在曲江池一带,是商贾和文人的常去之处,属于高消费。李白、李贺都去过,还把留下诗给人当把柄。特别是李贺,他的那首<<龙夜吟>>,要是放到今天非丢官不可。后来李白没钱了,但吃上了瘾,戒不掉,就改在家里吃,吃了半截酒完了、钱尽了 就“呼儿将出换美酒”,连宝贝都当了。不信您读读他的<<将进酒>>,说的就是这回事。诸位看看,这么一推理是不是涮羊肉的形象高大了许多,文化、历史、名人全占了。到后来,涮羊肉传到了四川,变成了火锅,到了广东变成了打边炉,在全国各地发扬光大,生根开花。难怪黄花要把涮羊肉放在第一讲中介绍给大家。 以上是酒后写的,全都当不得真。 芳评:任丁兄弟问我为什么吃火锅用沙茶酱,原因很简单,我常去的那家中国商城的老板是讲白话的广东人,他推荐什么,我就买什么。:)潮州人又聪明又能干,我想当都不够格呢。至于涮羊肉,你们接着大碗喝酒,继续考证,继续拔高,越高越好。我这么想,要是在北京东来顺做个实验,还是供应东来顺正宗老字号涮羊肉,只是改改名字,将“大唐回族李白涮羊肉”和“努尔哈赤涮羊肉”都摆在菜单上,价钱以年代算,前者收一千三百元人民币一底锅,后者收四百四十元一锅底,不知道吃哪个名字的文化人多? 3、关于韭菜花的做法 韭菜一撮,切的越碎越好,生姜适量(不爱吃姜的不放也行),切成更小的末。把切好的韭菜和姜置于碗中,加比较多的盐,用捣蒜棰将其捣碎,放入一有盖的瓶中盖好,放几天就行了。正宗的韭菜花是用含苞待放的韭苔做的,不知湾区的朋友可有这种口福?不过话说回来,能吃出来两者差别的嘴还真不多,那位要是能吃出来,一定去学做菜,千万别浪费了那么好的舌头。方芳的火锅用沙茶酱,敢问一句:“您是潮州人还是那些‘流浪汉’里有潮州人?”打边炉用沙茶酱可是典型的潮州吃法。 4、韭菜花饭 材料: 韭菜花(细)20枝咸蛋2个白米1杯水1杯 调味料: 盐1小匙糖4小匙辣椒粉2小匙 做法: (1)将米洗净沥干水分,加入1杯水浸泡15~20分钟备用。 (2)将韭菜花洗净泡水30分钟,沥干水分后切成1~2公分段备 用。咸蛋去壳后,切成0.5公分丁块备用。 (3)将咸蛋丁、调味料拌入米中,一起煮熟。开关跳起后, 将韭菜花段放入,盖上锅盖再焖15分钟, 最后用饭匙由下往上轻轻拌匀即可食用。
立夏那日,有风,杨絮飞雪。
寂寞满城游走。
一个念头无法遏制地上升,火焰从心底窜出,舔舐着喉咙。我知道,只有一个地方,可以让我躁动的灵魂重新变得安静。
是的,只有这个地方。
只需8秒,你确定?
我确定。
如果慢了会怎样?
那只会发生在一种情况之下。
什么情况?
我老了。
原本面无表情的他,眼神中忽然闪现出一丝狡黠的光。我微微颔首,转过身子。他抄起漏勺,将盘中的雪花牛肉扒拉下一半,然后连带漏勺迅速浸入沸腾的锅中,一边用长筷子急急打散,在汤中上下起落三次,一边口中默念读秒。顷刻间,薄薄的肉片蜷缩起来,原本红白相间纹路细密的外形,转为丰稔的粉灰,而每片肉顶部那条洁白的油脂花边,却在火热汤汁的碰撞下,愈见其晶莹无暇,如同滴落到凡间的一颗泪珠,又似从剑尖吹落的一片新雪。
不同的部位需要不同的时间。服务生为我这个新来的食客耐心介绍,你看,这种雪花牛肉,因为每一片切得特别单薄,所以我们只需要烫8秒钟。而这种五花趾,则需要10秒钟。至于牛舌,由于肌肉组织稍微柔韧一些,再加2秒。
所以在这里,我们的进食时间是以秒为单位的,先生。
需要如此精确吗?
是的,否则对不起那头牛。
以上对话发生在初夏的周末正午。开在花园街的这家潮汕牛肉火锅店,诺大的店堂里,食客们各据一桌,人声渐渐鼎沸。
桌上的那锅牛骨清汤也开始翻滚。
汤色清澈,锅底静静横卧两根牛棒骨,加了玉米、白萝卜、枸杞、鱼丸、姜片,以及清凉补的调料,包括沙参、玉竹、红枣,听起来都是养生的食材。所以在正式涮牛肉前,你需要先喝一碗汤,汤里一定要撒一把翠绿的芹菜粒。一股暖香体贴地熨烫着整个口腔,唤醒尚不够活跃的味蕾们,为接下来的饕餮做好准备。
打开菜单,我有点头晕。我必须要花些时间来了解和分辨这些陌生的名词:脖仁、吊龙,匙柄、肥骈、胸朥……
没错,这些词共同指向着一头牛,一头小黄牛。雪花(又叫脖仁)是脖颈上运动最频繁之处,也是最顶级的部位,切开来有着大理石一般星星点点的纵横纹路,口感柔嫩鲜甜,令人迷醉。吊龙指的是里脊外的那层肉,相当于西餐中的西冷牛排,鲜美多汁,微有嚼劲。匙柄,是位于脖颈和腿之间的部位,由于肉中有一条很明显的筋络,显得线条分明,颇有些铮铮风骨,吃起来有拉伸感。肥骈是牛腹的夹层肉,通身被淡**油脂包裹着,吃一口满嘴馥郁油香,而且不怕煮,煮的时间越长反而越脆。
食材下锅的先后顺序也有讲究。应该按照先瘦后肥的次序,先涮牛肉,后放其他素菜,以避免汤色浑浊,始终保持一锅清汤的素颜,在不动声色中将各类牛肉的鲜味一点点悉数吸纳进来。
不得不说,潮汕人是牛的知音。传说中的庖丁也不过如此罢。
原本并不产牛的地方,竟然将牛的食用方式和范围开发到了极致。
一头牛,从头到脚,从上到下,被精细地分割为若干区域,逐一标注。不适宜涮烫的,也被用作为牛肉丸和卤煮的原料。和川派火锅的豪放热烈相比,潮汕火锅则凸显出一种精致内敛的饮食态度。如同一幅铁笔银钩的工笔花鸟,线条细致入微,严丝合缝,回味悠长。
说到底,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是中华料理文化的至高境界。
打边炉,我们是认真的。
涮好的牛肉,须搭配适宜的蘸料,才算是锦上添花。
店员推荐的酱料是沙茶酱,口味较清淡,稍带甜味微辣,与牛肉鲜味补充提升,不太抢戏。但我总觉得似乎过于平缓,欠缺一种绽放于口腔中的爆发力。便自选了两种,一种是蒜粒、青葱、辣椒酱加红油,咸鲜香辣;另一种选了沙茶酱、海鲜酱油、芝麻花生酱,香浓。取其中和互补之效。
牛筋丸和牛肉丸也是潮汕火锅必点的菜品。在师傅的反复捶打下,牛肉丸弹性十足。咬开来,有丝丝缕缕的蜂窝状结构,肉质细密紧致。
最后的主食是芥兰牛肉蛋炒饭。必须承认,这一盘炒饭,着实有点喧宾夺主。米饭油亮却不腻,颗颗分明,搭配玉米粒、蘑菇丁、牛肉片和脆爽的小块芥兰,再加上蒜叶,吃到让你魂牵梦萦。吃到一半,我加了点蒜泥和红油辣酱,又激荡出一种奇妙的口感。
吃潮汕火锅,要明确此行的重点是什么。这里是肉食动物的天堂,得把胃留出充足的空间给牛肉。所以,除了各类叫不上名字分不清部位的牛肉外,我不推荐任何别的素菜、凉菜或豆制品。如果觉得单调,可以来一些油炸豆腐皮。但是千万要在吃到尾声才放进锅中,不然会夺其原味。
吞下最后一颗饭粒的时候,我知道,不久之后,我还将会再次来到这里。
本文来自作者[甲金磊]投稿,不代表碧途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btudor.com/nbtu/8832.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碧途号的签约作者“甲金磊”
本文概览:1、韭菜花炒肉 材料: 韭菜花若干,猪肉200g 做法: 1 韭菜花洗净去根部少许切2寸段,猪肉切条用盐、料酒腌10分钟 2 锅里油烧至8太热,大火,下猪肉快炒至断生...
文章不错《韭菜有哪些做法-》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