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街头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有哪些

街头文化也就是hiphop文化,Hip-Hop,中文译名嘻哈,文化源于上世纪70年代美国黑人的一种街头说唱文化,英文中Hip意指臀部,Hop指单脚跳,Hip-Hop则是轻扭摆臀的意思。在20世纪90年代,Hip-Hop文化登陆亚洲,劲爆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等地,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很快就传入大陆,在大城市迅速开展。Hip-Hop文化最初是美国贫民窟的黑人表达愤怒与抗争的载体,在几十年时间内,借助日益发达的大众传媒在全球迅速传播,Hip-Hop文化也由一开始的打碟、说唱乐、街舞、涂鸦四个基本元素发展到包括滑板、街头篮球等表演性质的体育运动。 如今在大中城市,嘻哈文化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对于年轻人来说,带一点叛逆和追求个性的嘻哈正好能代表他们对社会和现实的看法,而由此延伸,形成青年文化的新风格。如嘻哈服饰、“嘻哈”运动用品、Rap饶舌音乐、DJ等;甚至装扮风格亦趋近相同。如安鼻环,戴一溜数个耳环,着宽大T恤、板裤、运动靴、棒球帽,或佩戴粗粗的银质耳环、项链、手环,戴墨镜、MD随身听、滑板车、双肩背包等,走起路来上下起伏,编发辫、烫爆炸头或束发……表现得动感十足。在多数人眼中,嘻哈还是另类的一族,其实嘻哈文化的本质,就是更自由、更自信地表达自己、证明自己。

在我们这个社会环境稳定、生活优越的国家,发展到现在的嘻哈文化不再是渲染色情、暴力、消极人生态度和享乐主义,而成为集艺术、音乐、运动为一体的一种培养和锻炼青少年表现能力、展示个性街头文化起源。

应该说亚洲街头文化最精彩的国度是日本。特别是在国际化程度高、经济繁荣的城市,比如东京。

一说起街头文化,很容易让人联想到HIP-HOP,从某种程度上说,HIP-HOP确实也已经成为了街头文化的代名词。

HIP-HOP起源于纽约底层的工人阶级,是一种黑人文化生活的精神体现。从风格上有纽约和洛杉矶两大流派。音乐、舞蹈、涂鸦、刺青、衣着是HIP-HOP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HIP-HOP既然出身低微,因此最初的活动场所只能是街头,比如街舞、街头篮球、滑板,作为一种纯粹自娱自乐、自我表现、自我宣泄的文化形态存在。HIP-HOP族具有强烈的可被识别性,他们扛着录音机招摇过市,放着喧闹的音乐,配合夸张、眩目的舞蹈动作和永远大一号的服饰,肆无忌惮地向人们宣称:我们就是HIP-HOP族。

日本的青少年受美国文化的影响很大,所以HIP-HOP在日本很快就被广大青少年接受和流行。但他们也做了一些改变,比如把涂鸦加入了自己国家的文化元素和文字,在穿着方面也不单是HIP-HOP的典型服饰,有很多搭配。日本人是内敛安静的民族,因此HIP-HOP族也没有那么张扬。我在东京皇宫御苑的外面看见过一群跳街舞的HIP-HOP族,都是十二三岁的男孩,干干净净的,穿着滑板鞋和宽松的服装,清一色反戴棒球帽,旁若无人地扭动肢体,尝试一些高难度的动作。HIP-HOP原本是很张扬的文化,但是到了日本人这里变得很低调,没有聒噪的音乐,没有夸张的表情和动作,互相之间的交谈笑语也颇有节制,生怕惊扰了肃穆静美的皇宫御苑。

如所有的地下文化一样,强烈眩目的HIP-HOP文化被主流娱乐圈介入,加以现代的促销手段,形成了新的主流文化。早在1994年Rap在流行音乐上就有极大的斩获,不少HIP-HOP人因此赚到钱,改善了生活。街舞也已经从街头走入了充满小资情调的健身房、俱乐部,成为了中产阶级日常生活方式。

当一种文化从地下浮出水面,从边缘走向核心,从街头走向舞台,从精神乐土走向商业社会,也就开始失去活力、走向衰落。

因此从本质上说街头文化是青少年的文化,因为他们没有戒律的束缚,不需要理论的支撑,鄙视商业社会。当成年人在为事业成功疲于奔命、过劳死的时候,他们在街上踏着滑板无所事事地滑过整个夏天。

除了HIP-HOP族外,日本还有很多独特的街头文化,比如很有名的暴走族。年轻人骑着摩托车,浑身披挂着金属饰品,车载音响中放着震耳的音乐,在众目睽睽下招摇过市。近年来,越野车在街头流行起来,在东京拥堵的街头常常会窜出一辆越野车,惊鸿一瞥,随即又消失在车流中。

要说日本的街头文化,不能不说一种在世界上恐怕是独一无二的街头文化——原宿文化。

二战后原宿成为了美军基地,很自然地这个地区的年轻人受到了美国文化的影响,出现了一批嬉皮派,也就是最早的原宿族。今天原宿以云集穿着时髦现代的青少年而闻名。原宿也超越了单纯的地名,上升为了一种街头文化。原宿街区有一条竹下路,这里是所谓的竹下孩族的领地,他们是原宿的新主人。这些年龄不超过20岁的年轻人,穿着大胆、新奇、充满个性,甚至怪异。他们每周末从东京近郊聚集竹下路,不做别的,只是站在街上,展示自己的装扮。他们口袋里没有多少钱,浑身上下也没有名牌,但是打扮得精心、前卫、特立独行,成为原宿文化的标志。

街头文化和城市化的进程相生相随,从东京塔往下看,鳞次栉比的建筑和密密麻麻的街道让人的双眼无法承受,但就是这些街道是东京街头文化的乐土,一代代的年轻人在这里成长。当一群年轻人背叛青春后,新的年轻人会前仆后继,他们纯粹、非商业性的文化特质正是街头文化的活力之源和美好所在。

日本街头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年轻人的街头文化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在日本的公共场所,还常常可以看到一些街头表演者。年轻人的街头文化纯粹是一种自我表现和自娱自乐,他们不需要别人的认可和欣赏,只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行动,可是街头表演者就不一样了。有的街头表演是有策划、有组织的,专业性比较强,常常和当地的餐饮、娱乐、旅游等活动相联系。比如在富士电视台门口一场动感十足的夏威夷舞蹈表演是为了宣传夏威夷的旅游线路,在迪斯尼乐园的活人雕塑是为了招揽更多的游客。还有一些街头表演是流浪艺人或者街头表演爱好者的演出,或多或少都带有一些商业气息。

在日本的很多城市,比如东京、京都、大阪,从城市文化上说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在东京,幽雅美丽的皇宫园林和现代建筑名作、古色古香的寺庙神社和雄伟壮观的摩天大楼、僻静小巷的朦胧灯笼和繁华都市的眩目霓虹形成鲜明的反差。东京是现代化的大都市,同时又保存着最古老的传统。这种矛盾的统一也常常体现在日本街头文化和街头表演中,比如在皇宫御苑跳街舞的男孩,还有在浅草的观音庙卖艺的小提琴手。

浅草,光听到这个古雅的名字就足以勾起人们的遐思。它是在东京最具有代表性的古老传统的地区。有洁净的石板路,有淡淡的街景,有东京最古老的寺庙——观音寺。这里每天都像庙会那么热闹,从寺庙的前门到正殿300米长的石板路两旁有几十家商店出售各种江户风格的物品。夏季的晚上,游人如织,到处可见穿和服、踏木屐的女孩在石板路上行走、在神殿前祈福。

在寺庙的前门,一个街头卖艺者,是一个高大帅气、金发碧眼的外国人,自己带着音响设备,正合着音箱中的旋律拉小提琴。他拉着熟悉而又不知名的西洋乐曲,气质风度俨然是在音乐厅开独奏音乐会,搞得游客都不知该不该给钱,尽管他面前有一个放钱的小碗。他似乎也不在乎收益如何,只是沉醉在音乐中,就这样站在观音庙古老的建筑下,一曲又一曲,伴着游人来来往往。浅草的夜晚,东方的神韵和西洋的风情如此和谐,流淌在古朴的石板路上和街头艺人的琴弦上。

街头文化是释放自我的一种全新的文化形式。它使得青少年在音乐中、运动中得到快乐,学习到艺术。街头文化有很多,几乎在街头任何的艺术都可以成为街头文化.近代的街头文化在20世纪的70年代得到发展,集中在欧美地区,特别是美国的街头时尚热火时区,出现的街头音乐RAB RAP(说唱音乐)、摇滚音等。还有街头舞蹈街舞、滑板族、滑旱冰。伴随出现的是街头服饰、涂鸦等。

现在的街头文化打破传统,打扮夸张。形象突出特点。这些特点使年轻人喜爱而且传播很快一下在世界各地扎根。在我们的亚洲,先在日本和韩国出现的说唱组合,然后出现跳街舞的舞团,然后在基础上出现一些说唱的组合会跳齐舞和简单的高难度动作。

我们中国在受到韩国、日本的影响下在90年代后期也出现hip-hop风波、出现舞团 特别是2000年几乎每一个省都有街头文化的出现。而且好多人喜欢街头服饰,特别在台湾和香港几乎可以说街舞成为第一运动和第一的舞蹈是学生的首选.在内地街头文化刚刚流行就受到年轻人的喜爱。在海南可以说是发展较晚的了。虽说发展了2年了。但是还是未成熟呢。

街头文化的构成:

服饰

超大尺码的服饰可算是Hip-hop文化的经典风格。据说这种穿法的来源和Hip-Hop文化的发源有密切的关系。原来Hip-hop文化是早在20世纪70年代由当时美国的黑人、犹太人、墨西哥人等有色人种发展而来。当时美国的有色人种经济状况不如白人来得优越,然而小孩子却生得比白人多,为了让这些小孩子不至太快淘汰衣服,所以经常购买尺码较大的T恤;再加上Hip-Hop文化运动味重,宽松的衣服方便多了。

宽大并非Hip-Hop穿着的全貌,细分还有差别:玩滑板的朋友喜欢穿滑板鞋,从事运动时比较得心应手而且也比较耐磨,并搭配滑板品牌的服装,如DVS、PTS、VOLCOM、EXPEDITION、 DC等皆是滑板运动用品中的名牌;街舞少年喜欢穿Nike、Adidas等运动品牌的简单式样球鞋,表现出干净利落的风格,其中Adidas鞋为玩地板动作的舞者所喜爱;在街服品牌上,有知名的ESDJ、TRIBAL、JOKER、FUBU等,名牌服饰Tommy Hilfiger、POLO Sport、Nautica、OAKLEY及运动品牌Nike、Adidas也是广受舞者欢迎的品牌。

2002年夏天的北京街景

当时的香港还没有回归,严格来讲还属于英国殖民地,**这样拍也是突出了当时香港的真实面貌,这样看起来更加贴切,真实,更有港味。当时英国管辖时期,外国人多,淡然都是英国的普通人,或者说是英国派来建设香港的务工人员,农民工。

一个2002年来华 旅游 的外国游客纪录下的北京街景。

前门东大街,2000年北京废除了面的,这时北京出租车都是轿车了。图中有一辆波兰产后期版的FSO 波罗乃兹,大概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期最后一批进口的波兰轿车了。 拐弯的那辆白色轿车是福特天霸,这款车是1993年从美国进口的库存车(上世纪90年代中国没有进入关贸总协定,美国政府每年都用一年一批的“最惠贸易国”待遇施压中国),印象中1993年进口一直到1996年还没有卖完。

建国门外大街永安里,2002年北京大街上最多的中级车是上海大众桑塔纳2000,出租车最多的是夏利和富康。图中有一辆上海通用别克赛欧,这款车当年在北京也很受欢迎。

21世纪的前十年是中国 汽车 市场飞速发展的十年,和2001年相比,2002年中国乘用车总产销量的增幅均超过了50%,全年中国 汽车 工业总产量超过300万辆。虽然和现在中国 汽车 的产量没法比,但是也开始具有规模效应了,轿车开始全面进入中国普通家庭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虽然生活一年比一年好,但是那时我觉得私家车和我距离非常远,不认为我未来会有属于自己的轿车。

中关村一桥往北拍。左边是一个电子市场和太平洋电子商厦,右边是中关村二小……

2002年中国轿车市场是德国大众 汽车 集团的天下,它也是当时中国 汽车 市场中唯一有高、中、低端完整产品线的品牌;那一年上海大众的桑塔纳和桑塔纳2000共卖了19万多辆,上海大众帕萨特B5卖了7.8万多辆,一汽大众捷达卖了10万辆,一汽大众宝来卖了5.1万多辆,一汽奥迪A6为奥迪全球市场贡献了最稳定的销量且市场中没有竞争对手。

北京的马路行驶的乘用车大部分是合资品牌,原来还有一席之地的东欧车越来越少。2002年丰田在中国是绝对的小众,这一年北京街头最多的丰田车是佳美轿车。并且分的很清楚;一汽奥迪A6基本都是政府采购的公车,而丰田佳美基本都是私车。

2002年北京的公交车绝大部分都没有空调,性能也很差,老牛拉破车一样的车速,夏季坐公交车不是一个好的体验。北京公交的大变革是2005年10月后开始的,欧洲底盘的公交车进入北京公交系统后,首都公交车的面貌改变了,性能和舒适体验都上升了一个台阶。

2002年看似不远,但也是十九年前了,对比之中看发展,我们的国家会越来越好。

本文来自作者[易子健]投稿,不代表碧途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btudor.com/nbtu/8725.html

(8)
易子健的头像易子健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易子健的头像
    易子健 2025年10月03日

    我是碧途号的签约作者“易子健”

  • 易子健
    易子健 2025年10月03日

    本文概览:街头文化也就是hiphop文化,Hip-Hop,中文译名嘻哈,文化源于上世纪70年代美国黑人的一种街头说唱文化,英文中Hip意指臀部,Hop指单脚跳,Hip-Hop则是轻扭摆臀...

  • 易子健
    用户100308 2025年10月03日

    文章不错《日本街头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有哪些》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