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首先第一部分(1-3):分别从“远”“大”“热”这三个方面介绍了太阳的特点。
2、其次第二部分(4-8):讲人类和太阳的密切关系和我们很需要太阳。
3、然后开头引用了”羿射九日“的传说,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结局总结,因为动物的生存,植物的生长,人类的生活,自然现象的形成以及人类健康都与太阳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没有太阳,动物人类无法生存,那么整个世界也不会存在。
4、最后课文在介绍太阳时,运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方法,使一些抽象的或不好懂的知识显得具体、通俗、明了,这样描写太阳的特点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6课夏天的成长主要内容
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你在豆棚瓜架上看绿蔓,一天可以长出几寸;你到竹子林、高粱地里听声音,在叭叭的声响里,一夜可以多出半节。
昨天是苞蕾,今天是鲜花,明天就变成了小果实。一块白石头,几天不见,就长满了苔藓;一片黄泥土,几天不见,就变成了草坪菜畦。邻家的小猫小狗小鸡小鸭,个把月不过来,再见面,它已经有了妈妈的一半大。
拓展知识:
夏天(summer),四季中的第二个季节,是北半球一年中最热的季节,我国习惯将立夏作为夏天的开始,气象学上的夏季要推迟到立夏后25天左右。
古人把农历四、五、六月算作“夏天”,今人把公历6、7、8三个月当作“夏天”,西方人则普遍称夏至至秋分为夏季。在南半球,一般12月、1月和2月被定为夏季。科学的划分方法是平均温度22℃以上为“夏天”,据此,当平均温度持续低于22℃时即为夏天结束。
夏季,又名“昊天”,指每年5月5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45°时开始,到立秋结束;西方人则普遍称夏至至秋分为夏季。6月21或22日为夏至日。
那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以北地区,太阳整日不落,出现极昼现象。
北半球的夏季气温高是最显著的气候特征,因地域、干湿环境的不同,会产生炎热干燥或者湿热多雨的气候。在中国,沿岸地方在5月份因为内陆受热,西南地区形成低气压引起西南季风。
西南季风在约5月到达中国沿海等地,此时东北季风会受到西南季风的阻挡,夏天很少被影响到。直到8月末到9月中旬,才会受到其影响。中国以第一批西南季风到达为标志,进入夏季。
本文来自作者[天亦]投稿,不代表碧途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btudor.com/nbtu/8037.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碧途号的签约作者“天亦”
本文概览:1、首先第一部分(1-3):分别从“远”“大”“热”这三个方面介绍了太阳的特点。2、其次第二部分(4-8):讲人类和太阳的密切关系和我们很需要太阳。3、然后开头引用了”羿射九日...
文章不错《第16课太阳的批注怎么写》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