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钵是做什么用的?

钵是梵语“钵多罗”的省称,又称“应法器”、“应量器”、“钵盂”。钵为佛教用具,曾是僧尼常持道具,代表了清净,象征修道者的人格。钵的形状,呈矮盂形,腰部凸出、钵口、底向中心收宿,直径比腰小,这一造型可“应量”不易溢出,又能保温。

碗是人们日常必需的饮食器皿,碗的起源目前不可考,不过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泥质陶制的碗,其形状与当今无多大区别,即口大底小,碗口宽而碗底窄,下有碗足,高度一般为口沿直径的二分之一,多为圆形。不断变化的只是质料,工艺水平和装饰手段。一般用途是盛装食物。

修行钵:又称为佛音碗或转经碗,藏传佛教中有很多形态各异的法器,其中一种称为铜磬,也叫做佛音或者佛音碗.由一个紫铜钵及一个手工桃木的柄组成。

碗:一种圆形凹心盛食品的器具,在形式上通常接近半球形,一般比盘子深,比茶杯大和重,现在市面上的碗大多都是带有漂亮花纹,既美观又实用。

钵,梵语音译是钵多罗,又称钵盂、应法器、应量器。钵是佛教徒必需的随身法器之一,它的用途原本是佛教徒盛饭用的器具。

钵的由来

据佛经记载,佛陀成道七天以后,一直没有吃饭,这时候恰好有提谓、波利的两位商人献上面蜜。佛陀寻思,过去的诸佛都是用钵盂来受施的,可是我没有钵盂怎么办呢?四天王体悟到了佛陀的念想,就来到须颊山上,分别从石中采集了自然之钵,拿来献给了佛陀。佛陀又想,四个钵盂怎么使用昵?于是他就把四个钵盂叠放在左手之中,右手按于其上,发动神力使其合为一体。据说,佛陀的这个青石之钵,它的大小可容三斗,它的重量是比丘们拿不动的,只有佛陀的侍者如阿难等,因为身力强大又借助于佛陀的威德,才能够执持。佛陀涅粲以后,佛钵被郑重收藏,受僧众供养礼拜。据说,佛钵原在健驮罗国,“经数百年世遵供养,流转诸国,在波刺斯”。《出三藏记集》中记载了后来人们所看到的这一佛钵,说是“光色紫绀,四边灿然”,“杂色而黑多,四际分明,厚可二分,甚光泽”,果然是佛家的一件宝器。

后来,钵就成了为僧众们吃食化斋、如法受人供养的规定食器。所以,钵盂又叫做“应法器”。佛教戒律规定,比丘不得存有多个钵,护持钵要如护持自己的眼睛一般,应当经常以澡豆洗净,除去垢腻。钵损坏时,不能用新钵,要用规定的五种方法修补。修后不漏再继续用的钵,称为五缀钵。比丘一般不能使用石钵,佛教认为石钵是佛才能使用的。

佛教规定钵不能随意染成杂色,通常为黑、赤、灰三色。钵的材质也要采用铁或泥。

佛教律典《四分律》中规定:“钵者有六种,铁钵、苏摩国钵、乌伽罗国钵、优伽赊国钵、黑钵、赤钵。大要有两种铁钵、泥钵。”又说:钵的容量“大者可受三斗,小者可受半斗,中者比理可知。”这时提出了制钵的“体、色、量”三法。其中提到苏摩国钵等,也无非就是铁钵、泥钵,只是产地不同而已。(网摘)

本文来自作者[邰春萍]投稿,不代表碧途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btudor.com/nbtu/7687.html

(15)
邰春萍的头像邰春萍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邰春萍的头像
    邰春萍 2025年09月30日

    我是碧途号的签约作者“邰春萍”

  • 邰春萍
    邰春萍 2025年09月30日

    本文概览:钵是梵语“钵多罗”的省称,又称“应法器”、“应量器”、“钵盂”。钵为佛教用具,曾是僧尼常持道具,代表了清净,象征修道者的人格。钵的形状,呈矮盂形,腰部凸出、钵口、底向中心收宿,...

  • 邰春萍
    用户093012 2025年09月30日

    文章不错《修行钵是做什么用的?》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