馄饨的起源。

馄饨起源于汉朝匈奴的故事。

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

馄饨发展至今,更成为名号繁多,制作各异,鲜香味美,遍布全国各地,深受人们喜爱的著名小吃。馄饨名号繁多,江浙等大多数地方称馄饨,而广东则称云吞,湖北称包面,江西称清汤,四川称抄手,新疆称曲曲等等。

扩展资料:

发展历程

西汉扬雄所作《方言》中提到“饼谓之饨”,馄饨是饼的一种,差别为其中夹内馅,经蒸煮后食用;若以汤水煮熟,则称“汤饼”。

古代中国人认为这是一种密封的包子,没有七窍,所以称为“浑沌”,依据中国造字的规则,后来才称为“馄饨”。在这时候,馄饨与水饺并无区别。

千百年来水饺并无明显改变,但馄饨却在南方发扬光大,有了独立的风格。至唐朝起,正式区分了馄饨与水饺的称呼。

2017年12月1日,《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正式实施,规定在公共服务领域中,馄饨的标准英文名为Wonton或Huntun。

百度百科-馄饨

如果蒸的是现做的发面包子,包子蒸熟后还需关火焖3~5分钟才能开锅盖。

包好的包子放入蒸笼里,冷水上锅蒸,让面团再发酵一次,等到水开后开始计时,大约蒸15分钟左右即可,不要急于开盖,否则包子会因为骤然遇到冷空气而导致面皮回缩,蒸出来的包子会不够松软,要在关火后继续焖3~5分钟,让包子慢慢降温,保持更好的松软度。

包子,本称馒头,别称笼饼,相传是为诸葛亮发明,清代后方由馒头分出,是一种饱腹感很强的主食,是中国传统食品,并且还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物。

包子是中国古老的传统面食,相传三国时期由诸葛亮发明,做好的包子皮薄馅多,松软好吃。包子一般是用面粉混和水后发酵过的面团,包上馅料,蒸制而成,常用馅料为各种肉类、蔬菜、芝麻、豆沙等。

包子的历史渊源:

包子原称“馒头”。中国人吃馒头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战国文献《事物绀珠》记载“秦昭王作蒸饼”,“蒸饼”即馒头(包子)的前身之一。

三国时期,馒头有了自己正式的名称,谓之“蛮头”。宋代高承编撰的《事物纪原》记载:“诸葛亮南征,取面画人头祭之”。《事物纪原》的资料来源是稗官野史,并不足以证明包子就是诸葛亮发明的。

不过,古代少数民族确实有用人头祭天的风俗,“馒头”也很有可能是人头的替代品。明人郎瑛在《七修类稿》记:“馒头本名蛮头,蛮地以人头祭神,诸葛之征孟获,命以面包肉为人头以祭,谓之‘蛮头’,今讹而为馒头也。”

相传诸葛亮七擒七纵收服孟获后,行到泸水时,军队无法渡河,于是将牛羊肉斩成肉酱拌成肉馅,在外面包上面粉,做成人头模样,祭祀后大军顺利渡。这种祭品被称作“蛮首”也叫作“蛮头”,后来称为“馒头”。

本文来自作者[香蝶]投稿,不代表碧途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btudor.com/nbtu/7298.html

(21)
香蝶的头像香蝶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香蝶的头像
    香蝶 2025年09月29日

    我是碧途号的签约作者“香蝶”

  • 香蝶
    香蝶 2025年09月29日

    本文概览:馄饨起源于汉朝匈奴的故事。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

  • 香蝶
    用户092906 2025年09月29日

    文章不错《馄饨的起源。》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