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是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引发的。
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
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地震的破坏现象:
地震时,最基本的现象是地面的连续振动,主要特征是明显的晃动。极震区的人在感到大的晃动之前,有时首先感到上下跳动。因为地震波从地内向地面传来,纵波首先到达。横波接着产生大振幅的水平方向的晃动,是造成地震灾害的主要原因。
1960年智利大地震时,最大的晃动持续了3分钟。地震造成的灾害首先是破坏房屋和构筑物,造成人畜的伤亡,如1976年中国河北唐山地震中,70%~80%的建筑物倒塌,人员伤亡惨重。
德州地震的发生与地壳板块的运动、地壳断裂、岩石变形等因素有关。
具体来说,德州地区位于中国大陆板块与华北板块的交界处,两个板块之间的相互挤压和摩擦导致了地壳的应力积累。当地壳中的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发地震。
此外,郯庐地震带也在德州附近,该地震带是郯庐断裂带上多发地震的一部分,近南北向分布,南起湖北武穴地区,向北经安徽、江苏、山东,跨越渤海,经东北三省,进入俄罗斯境内,在中国境内长达2400多公里。虽然德州不在地震高频发生的地方,但此次地震仍然属于构造地震。
德州市的地理环境
德州市位于山东省西北部,黄河下游北侧,北以漳卫新河为界,与河北省沧州市为邻;西以卫运河为界,与河北省衡水市毗连;西南与聊城市接壤;南隔黄河与济南市相望;东临滨州市。距首都北京市320千米。境内东西宽200千米,南北长175千米,总面积10356平方千米,占山东省总面积的7.55%。
德州市为黄河冲积平原,历史上境内曾有两次黄河大迁徙,上千次决口,造就了西南高、东北低的地形。由于泛道与流速所致,加之风力堆积之因素,形成了平原之中起伏不平,岗、坡、洼相间分布等特点。
德州市基本气候特点是季风影响显著,四季分明、冷热干湿界限明显,春季干旱多风回暖快,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多晴天,冬季寒冷少雪多干燥,具有显著的大陆性气候特征。光照资源丰富。日照时数长,光照强度大,且多集中在作物生长发育的前中期,有利于作物光合作用的进行;年平均日照时数2592小时,日照率为60%,太阳总辐射量为124.8千卡/平方厘米。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德州市
本文来自作者[雅丽mio]投稿,不代表碧途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btudor.com/nbtu/7250.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碧途号的签约作者“雅丽mio”
本文概览:地震是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引发的。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
文章不错《地震是怎么发生的?》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