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要去除一切欲望,七情六欲不可留一点,但普度众生不是欲望吗-

佛说的普度众生不是要你有目的,有目标地去渡的,不是说,我今天要渡几个人,明天要渡多少众生。

佛说的普度众生就是一种思想,无时无刻把众生放在心里,只要众生有缘,就渡,而不是强行度化,是随缘而化的。不管你在何时何地,在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机缘,就随缘度化。

如果你有目的地,有目标地去渡,就是有欲望的度。也就说有七情六欲了。

所以佛家说的普度众生和你说的带欲望地普度众生是两回事。

楼主可以看看金刚经,就会明白了。

善哉善哉。

人为什么会突然情绪低落(突然莫名其妙的情绪就来了)

佛说一切虚幻,无非就是指有形有相、形而下的东西,不能长久、有生有灭罢了。因为佛的本意是指导人们,寻找形而上的那个不生不灭的空寂的本心本体。

理解到这么一层含义,那么当学人在打坐修行的时候,就是一切都是虚幻,一切的感觉、知觉、思想都是虚幻,努力的要把它空掉,以求达到空心空身罢了。所以心经也讲,行深波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就是这个意思。他的前提是,只有在高度入静入定状态当中,才能够照见五蕴皆空。这个要留意。

但是当你不打坐的时候,是与常人无异的。我们为人处事,生活学习,这些都不是虚幻的,这些都是实有的、物理的、物质,应该认真的好好的对待它,做圆满它。

西方有一句话说得好:让上帝的归上帝,让凯撒的归凯撒。简单的解释就是:让唯心的归唯心,让唯物的归唯物;让形而上的归形而上,让行而下的归形而下。它是两条主线,两种思维,两种状态,不可混淆。若没有这个分辨智慧,则会自寻烦恼,自找障碍,生活家庭工作也会困难重重,矛盾重重。

佛说一切都是虚幻的,说的是前世过去,说的是未来归宿,而不是说如今现在。人饿了需要吃饭,渴了需要喝水,瞌睡了需要睡觉,有钱能过好生活,奋斗干获得报酬,活着就要过好每一天!

凡所有相,皆属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不是什么都不干,而是不要执。

心怎么来的?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比如这个问题就是“一种执”,执于“凡所有相,皆属虚妄”这句话的意思,然后展开一系列的思考。这种思考其实是一种虚妄。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因为有惑,看不清,自然就会产生。 心如明镜,世间怎么样,心也照出来是怎么样,那就安了,安后自然知道一切所执皆虚妄。

你就知道你该去做什么,不该去做什么,而不是说什么也不干。

什么都不干和什么都想要,什么都想做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一种执。

再比如神秀上座与惠能大师在五祖弘忍大师门下时,作了很有名的谒。

神秀上座作的谒: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惠能大师针对此谒作的谒: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两个谒都是一种执,神秀上座执于“有”,惠能大师执于“空”。

弘忍大师拿起鞋子将谒擦掉,那才是真正的悟道者的行为。因为 他希望惠能大师不要执于空,空还需要空掉。

五祖当晚给他讲《金刚经》时,六祖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悟了,事实上他也明白五祖为什么擦掉他的谒语。

道理是这样,能不能做到才是最关键的。

你能说出很多道理,结果心中却有万千疑惑,或者看不清世界本源,那终究还是执于“知识之相”。

该干什么就去干什么 !看似很简单,实则真做到很难。

因为我们面对很多身份,比如可能是一个父亲,可能作为孩子,可能作为一个学生,可能作为一个领导等等,我们同样面临很多诱惑,比如美色,名利,财物,爱好等等。

当五光十色的世界向我们涌来之时,我们很容易认为这些是真的,然后沉迷在里面,这或许就是苦海之源头吧。

你看到的好人和坏人是因为你先有好人和坏人的概念才出现的。前面那个是十恶不赦的坏人,你看到就会有情绪的波动,如果一个婴儿看到,假设这个坏人长的不是婴儿害怕的那种,你觉得婴儿会认为他是坏人吗?

这个《道德经》的第二章也讲到这个问题:

、有些人想跳出,觉得太烦太苦,不想呆苦海之中,他想成佛,这种想法对吗?

怀让禅师问马祖道一禅师:大师天天枯坐在这里,如果不修止观功夫,怎么能够成佛呢?

马祖道一禅师没有理会,怀让禅让继续点化,就拿起一块砖来磨,并且有很大的声音。

最后马祖道一被磨烦问他在做什么。

怀让禅师说我想磨镜子,马祖道一说:磨砖哪能做成镜子呢?

怀让禅师反问那枯坐就能成佛吗?

马祖道一禅师马上开悟了。

坐禅需要吗?当然需要,但是你将坐禅就当作是成佛的途径,那就“执”了。

惠能大师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悟了,马祖道一听到“那枯坐就能成佛吗”就悟了,那么知常容和各位朋友也听到这句话,悟了吗?

应该是没有悟。

所以悟的机缘和悟的内容每一个人都不一样。你一定要说惠能大师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悟了,那我跟着惠能大师走过的路,拼命研究这8个字,我也能悟,那就是一种“执”,就是磨砖成镜的执。

所以你看佛说一切都是虚幻的,怎么可能是什么都不干呢。相反要做的事情很多,那干什么事?

你悟了时就知道了。

需要说明内容:

知常容没有读过《金刚经》,我凭自己的理解去解说,能不能得到看的人的认可,不是我的事,那是各位读者自己的事情。不过有一句话我还是需要说的, 到最后佛、儒、道其实都是一样的,这个一样指的是对于一个个体来说是一样的,那就是都只讲一件事:该干什么就去干什么。

为什么要加这个说明,我写过好多《道德经》专栏、写过一个《论语解读》专栏,唯《佛经》的解读没有,为何?留给你们思索吧!

元婴中期——无明烦恼

前文说过,佛学是大坑,道友们千万不要深入研究,但不能不说,佛学里好多东西对精神症患者,有点“像”。得这种病之前和之后判若两人。

因此我曾经也在妄想的路上越走越远,我说的这些境界如果你经历过,到了最后其实啥也不是 ,它或许曾经来过,或许就在你身边,更或许它就是你本身。

大家可以网上搜索“无明”,这里我引用一些。

无明就是不知道自己在想啥,在做啥。

在觉知念头同时觉知自己的觉知时,我们不会有任何判断,因为我们也能觉知自己的判断和不判断。(这句话什么意思,我现在犯病了焦虑抑郁情绪上来了,但我并不知道也没发现自己在干嘛,一直到病情加重才去医院 ,后来吃药休养一段时间后,我在犯病的时候我能觉知自己再犯病,我怎么会有这种病,好烦躁又痛苦,莫名其妙的它就来了,我想求解脱等等等。最后还有一个觉知那是什么。道友们,你会发现无论你怎么思索,苦苦追求,都在圈里,只能有一天,你突然缓过神来了,才会发现之前的那个你,本来就是你。我想说了解这些对我们神经症患者,基本没什么用,甚至还可能造成误解,不管是这讲座那培训,一大堆地去尝试,妄图早日康复,解脱痛苦,反而南辕北辙,你病了接不接受你自己说了不算,所有的神经错乱都是现实,自己本就思维错乱,还妄图在大脑错乱思维的时候 ,寻求解脱,竟不知你寻求解脱的时候,说不定其实是犯神经症的状态。一切努力都是白费。)

南怀瑾说,平常打坐觉得空空的,唷!好舒服!好清净!我见到了空性!不要自欺欺人,那是你自己身心造出来的一种感觉。甚至,有的人跑到我这里来 说:“老师,糟了!掉了!我说:“什么掉了?”“那个空空洞洞的掉了!”你 们说好不好笑?空不是你修出来的,不是你不修就不空,他不用你修,本来就空。我常常讲,不要去空妄想,怎么那么多事?是妄想来空你啊!妄想本来是空,你 想留他也留不住,用不著你去空他,所谓:

“秋风落叶乱为堆,扫尽还来千百回,一笑罢休闲处坐,任他著地自成灰。

(得了这个病之后,思维会变得越来越迟钝,脑子反应也慢,理解能力,记忆力,逻辑思维,社交能力等等,通通下架了。所以你仿佛变了一个人,不禁怀疑我怎么会这样了,这也许是很多神经症患者都喜欢修道信佛迷信甚至自己欺骗自己的原因吧,不是你修行的路上到了那个境界,或许是你我犯病的程度到了那个档次,忍不住妄想嘲笑一下,大家都是凡人,这辈子成不了神仙,自身都照顾不好,还是不要奢求太多,更别谈什么“放下”,病了不求放下说不定就能看见明天的花开。)

生从哪里来?死向何处去?父母未生前,我究竟是谁?死后是否真有轮回?有没有我?这些一概不知。

其次,我们心念的来去,以及思想情绪控制不住,自己做不了主,反而做了思想情绪的奴隶,这些妄想烦恼从哪里来?是唯心?是唯物?是生理?是心理?自己永远搞不清楚,这就是无明。

(我跟大家一样,还是不懂什么是无明,搞不清楚就是搞不清楚,想不明白就是想不明白,病了就是病了,思想情绪波动起伏,就是没法控制,突然莫名其妙的就来了焦虑抑郁症状,就是这样。为此我痛苦着难受着撕心裂肺着 ,挣扎着也在瞎忙活努力寻求解脱,我控制不了自己不去需求啊,我难受所以要拼命地求,要是能控制我肯定不求了对吧。)

佛说一个字“观”,就是看着就好,自己看着自己在折腾,自己看着自己烦恼挣扎痛苦着。看着自己焦虑抑郁失眠,任何的心念都没有用。

因此不要切断痛苦,“切断”或许不是我们理解的样子,若是求死,必是生着,若是求生,必是将死,若无生死,那还求啥。可以去求个姻缘,说不定第二天早上醒来就有美女帅哥投怀送抱的,既然倒霉的东西自己决定不了,那中大奖的事呢,想想都刺激。看我在妄想的路上走越远,咱还是多聊些失眠焦虑抑郁神经症的痛苦,那些个点滴欢喜跟我们不对口,我们研究的是痛苦,不能跑了题。

本文来自作者[从雪姑娘]投稿,不代表碧途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btudor.com/nbtu/6417.html

(20)
从雪姑娘的头像从雪姑娘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从雪姑娘的头像
    从雪姑娘 2025年09月27日

    我是碧途号的签约作者“从雪姑娘”

  • 从雪姑娘
    从雪姑娘 2025年09月27日

    本文概览:佛说的普度众生不是要你有目的,有目标地去渡的,不是说,我今天要渡几个人,明天要渡多少众生。佛说的普度众生就是一种思想,无时无刻把众生放在心里,只要众生有缘,就渡,而不是强行度化...

  • 从雪姑娘
    用户092706 2025年09月27日

    文章不错《佛说要去除一切欲望,七情六欲不可留一点,但普度众生不是欲望吗-》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