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赤道周长大约为40076千米。
地球(Earth)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排为第三颗,也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大的类地行星,距离太阳1.5亿公里。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时围绕太阳公转。现有40~46亿岁,它有一个天然卫星——月球,二者组成一个天体系统——地月系统。46亿年以前起源于原始太阳星云。
地球赤道半径6378.137千米,极半径6356.752千米,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呈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椭圆球体。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其中71%为海洋,29%为陆地,在太空上看地球呈蓝色。
扩展资料:
地球总面积约为5.10072亿平方千米,其中约29.2%(1.4894亿平方千米)是陆地,其余70.8%(3.61132亿平方千米)是水。陆地主要在北半球,有五个大陆:欧亚大陆、非洲大陆、美洲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和南极大陆,另个还有很多岛屿。
大洋则包括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冰洋五个大洋及其附属海域。海岸线共35.6万千米。
地球存在绕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自转,平均角速度为每小时转动15度。在地球赤道上,自转的线速度是每秒465米。天空中各种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都是地球自转的反映。人们最早利用地球自转作为计量时间的基准。
自20世纪以来由于天文观测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地球自转是不均的。1967年国际上开始建立比地球自转更为精确和稳定的原子时。由于原子时的建立和采用,地球自转中的各种变化相继被发现。天文学家已经知道地球自转速度存在长期减慢、不规则变化和周期性变化。
参考资料:
地球的周长有多长?
地球是一个庞大的球体,面对这么大的球体,人们用什么办法能够测出它的大小和质量呢? 公元前300多年,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得出了地球是球体的结论,紧跟着,古希腊的地理学家埃拉托色尼出色地完成了测量地球大小的工作。他巧妙地利用太阳光线作参照,测出亚历山大港与阿斯旺两地间的地面弧距,冉测出这两地间的地面距离。他利用这两个数据算出地球的周长大约为39816千米,与白前测算的结果相当接近。 现代的科学家们不仅可以在地面上用三角测量法对地球作精密的测算,而且还可以利用人造卫星在空中对地球进行精确测量,由此得出了地球大小的精确值。 那么地球的质量又是怎么测算出来的呢?有人也许会想,很简单,地球体积和密度的乘积就是地球的质量。然而地球由表面到核心物质结构不同,密度变化很大,用这种方法困难很多。 科学家们想到了万有引力定律:任何两个物体间都存在着一对相互吸引的力,这一对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其大小与两个物体的质量乘积成正比,与其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利用这一定律人们测出地球的质量约为5976x10吨,即约为60万亿亿吨,由地球的质量和体积,求出地球的平均密度约为5.5克/立方厘米。 正因为地球巨大的质量才产生了强大的引力。在这强大引力的作用下,不仅地球表面的万物都被紧紧地束缚在地球上,而且围绕在地球周围的大气层也无法逃逸。 地球是圆(略扁)的,这是绝大多数的星球的形状,缘于自转.
求采纳
地球有60万亿亿吨,科学家是如何称出来的?银河系也能称出来吗?
赤道半径略长、两极半径略短,极轴相当于扁球体的旋转轴。根据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会1980年公布的地球形状和大小的主要数据如下:
赤道半径 6378.137km
两极半径 6356.752km
平均半径 6371.012km
扁率 1/298.257
赤道周长 40075.7km
子午线周长 40008.08km
表面积 5.101×108km2
体积 10832×108km3
其实,地球的真实形状与上述扁球体稍有出入。其南半球略粗、短、南极向内下凹约30m;北半球略细、长,北极约向上凸出10m。所以夸张地说,地球的真实形状略呈梨形
公元前3世纪,有位古希腊数学家叫埃拉托斯芬。他才智高超,多才多艺,在天文、地理、机械、历史和哲学等领域里,也都有很精湛的造诣,甚至还是一位不错的诗人和出色的运动员。
人们公认埃拉托斯芬是一个罕见的奇才,称赞他在当时所有的知识领域都有重要贡献,但又认为,他在任何一个领域里都不是最杰出的,总是排在第二位,于是送他一个外号'贝塔"。意思是第二号。
能得到"贝塔"的外号是很不容易的,因为古代最伟大的天才阿基米德,与埃拉托斯芬就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他们两人是亲密的朋友,经常通信交流研究成果,切磋解题方法。大家知道,阿基米德曾解决了"砂粒问题",算出填满宇宙空间至少需要多少粒砂,使人们瞠目结舌。大概是受阿基米德的影响吧,埃拉托斯芬也回答了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难题:地球有多大?
怎样确定地球的大小呢?埃拉托斯芬想出一个巧妙的主意:测算地球的周长。
埃拉托斯芬生活在亚历山大城里,在这座城市正南方的785公里处,另有一座城市叫塞尼。塞尼城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每年夏至那天的中午12点,阳光都能直接照射城中一口枯井的底部也就是说,每逢夏至那天的正午,太阳就正好悬挂在塞尼城的天顶。
亚历山大城与塞尼城几乎处于同一子午线上。同一时刻,亚历山大城却没有这样的景象。太阳稍稍偏离天顶的位置。一个夏至日的正午,埃拉托斯芬在城里竖起一根小木棍,测量天顶方向与太阳光线之间的夹角,测出这个夹角是7.2o,等于360o的1/50。
由于太阳离地球非常遥远,可以近似地把阳光看作是彼此平行的光线。于是,根据有关平行线的定理,埃拉托斯芬得出了∠1等于∠2的结论。
在几何学里,∠2这样的角叫做圆心角。根据圆心角定理,圆心角的度数等于它所对的弧的度数。因为∠2=∠1,它的度数也是360o的1/50,所以,图中表示亚历山大城和赛尼城距离的那段圆弧的长度,应该等于圆周长度的1/50。也就是说。亚历山大城与塞尼城的实际距离,正好等于地球周长的1/50。
于是,根据亚历山大城与塞尼城的实际距离,乘以50,就算出了地球的周长。埃拉托斯芬的计算结果是:地球的周长为39250公里。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进行这样的测量。
联想到埃拉托斯芬去世1800年后,仍然有人为地球是圆的还是方的而喋喋不休时,埃拉托斯芬高超的计算能力和惊人的胆识,益发受到人们的称颂。
埃拉托色尼测定地球大小讲了什么?
地球的重量是多少?这看上去是个无法解答的问题,毕竟地球这么大,我们根本没有如此巨大的秤能直接对地球进行称重。
对于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而言,地球对我们而言实在是太大了,直接对地球称重完全是不切实际的。从数据上来看,地球的直径约为12742千米,以我们人类开车的速度,就算每天开2000公里,也得开接近一周;普通的民用飞机也得飞一天左右。
其实地球的质量约为5.965 10^24kg,也就是60万亿亿吨左右,那这是如何测算出来的呢?这主要是根据万有引力公式,通过测算间接的物理量计算出来的。
我们知道引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F=GMm/r^2),推倒可得M=Fr^2/Gm=gr^2/G。
在上面这个公式里,G代表万有引力常数,大小约为 6.67 10-11N·m^2/kg^2,因此我们只需要知道重力加速度和距离,就很容易求出地球的质量了。当我们再进一步计算,用质量除以体积,就能得到地球的密度,结果显示地球的密度约为5.52g/cm^3。
那 历史 上究竟是谁第一个测算出地球的质量的呢?那就是大科学家卡文迪许,大名鼎鼎的扭秤实验学过物理的同学应该都不陌生,卡文迪许在1789年通过这个方法,第一个计算出了地球的质量。这个结果与现在精密测算的结果相差很小,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前不久,美国科学家又再次测量了地球的质量,现在的测量结果略小于卡文迪许的测量值,但是由于实验误差的存在,这个值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既然我们能测算出地球60万亿亿吨的质量,那我们能测算出整个银河系的质量吗?
要知道,看上去如此巨大的地球,也仅仅是太阳系内的八大行星之一,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的质量都要比地球大。其中木星的体积是地球的1300倍,质量为地球的318倍,然而太阳的质量又比木星大了1000多倍,太阳的体积更是是地球的130万倍左右,质量也比地球大33万倍,足足有1.981 10^30千克,占据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
光是一个太阳,其巨大就已经让人难以想象了,但它也仅仅是银河系内数千亿颗恒星中极为普通的一员。
当我们看银河系的时,银河系就如同一片飘渺的烟云,而我们的太阳就是这片烟云中的其中一粒微尘。银河系内大部分恒星都为红矮星(70%以上)或黄矮星,从质量上看,红矮星的质量一般为太阳质量的8%-50%倍,黄矮星的质量则只有太阳的80%-120%,只有极少数恒星是太阳质量的几十上百倍,因此太阳在其中属于中偏上的水准。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银河系的总质量就是太阳质量的几千亿倍呢?很明显不能这么算,要知道银河系中一些星云的质量就是太阳的几万倍,另外还有数之不尽的行星,卫星,矮行星。
不仅如此,计算结果还显示,可见质量只占据银河系质量的5%,那些看不见的暗物质暗能量则占据95%,所以银河系的总质量并没有那么容易计算。
但是科学家们还是想出了一些可行的方法用来估算银河系的质量,比如通过银河系边缘恒星的质量,轨道速度和距离银心的距离,就可以大概算出银河系的质量,这样算出的来的银河系质量约为太阳质量的8000-9000亿倍。
除此以外,科学家们认为还可以依据银河系伴星系大麦哲伦星系和小麦哲伦星系的运行情况,从而计算银河系的质量,因为这两个伴星系也会受到银河系强大的引力作用,从而产生规律的运动,甚至还会有一些恒星从伴星系里直接飞向银河系。
通过测算伴星系的质量和角动量,科学家们也能间接测算出银河系的质量,这种方法相比前面一个方法更加精确,计算出来的银河系质量为太阳质量的9500亿倍以上。
由于其强大的引力场,银河系无时无刻都在吸引着周围的天体融入其中,成为银河系的一部分,天文学家们通过观测发现,很多卫星星系都因为银河系的引力控制正在慢慢融入银河系。因此我们可以说,银河系的质量是在慢慢增加的。
当然,银河系这个系统的复杂程度是远超过太阳系的,因此其质量的计算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但是根据最新的测量结果,银河系的质量约为1.5万亿倍的太阳质量。
当然这并不代表着绝对真实的数据,但是我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人类对银河系质量的测量一定会越来越切合实际的。
希腊人是最早相信地球是一个球体的民族。自毕达哥拉斯以来,天球-地球的两球宇宙模型一直是希腊宇宙理论的基础,地球的概念为解释不少近地天文现象如月食提供了可信的依据,而天球的概念则很好地满足了柏拉图学派“拯救现象”的要求。亚历山大里亚有2位著名的学者立足于经验观测和理性判断,确立了这2个概念。他们中一位是埃拉托色尼,科学地确立了地球的概念,并定量确定了地球的大小。另一位是希帕克斯,创立了球面几何,为定量描述天球的运动提供了数学工具。
埃拉托色尼大约于公元前276年生于北非城市塞里尼(今利比亚的沙哈特),青年时代在柏拉图的学院学习过。他兴趣广泛、博学多闻,是古代世界仅次于亚里士多德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只是因为他的著作全部失传,今人才对他不太了解。这样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当然为爱惜人才的托勒密王朝所青睐。他们邀请他到亚历山大里亚出任亚历山大图书馆馆长。这个职位很适合于他,于是他就来到了亚历山大里亚,在这里一直待到去世,享年80岁。
据史书记载,埃拉托色尼的科学工作包括数学、天文学、地理学和科学史。数学上,确定素数的埃拉托色尼筛法是他发明的;在天文学上,他测定了黄道与赤道的交角;在地理学上,他绘制了当时世界最完整的地图,东到锡兰,西到英伦三岛,北到里海,南到埃塞俄比亚;也许是利用图书馆馆长之便,他还编写了一部希腊科学的编年史,可惜已经失传。
埃拉托色尼最著名的成就是测定地球的大小,其方法完全是几何学的。假定地球真的是一个球体,那么,同一个时间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是不一样的。只要测出这个夹角的差以及两地之间的距离,地球周长就可以算出来了。他听人说,在埃及的塞恩即今日的阿斯旺,夏至这天中午的阳光可以直射入井底,表明这时太阳正好垂直于塞恩的地面。他测出了塞恩到亚历山大城的距离,又测出了夏至正中午时亚历山大城垂直杆的杆长和影长,这样就可以算出地球的周长了。埃拉托色尼算出的数值是25万希腊里,约合4万千米,与实际半径只差100多千米。在古代世界许多人还相信天圆地方的时候,埃拉托色尼已经能够如此准确地测算出地球的周长,真是了不起。这是希腊理性科学的伟大胜利。
本文来自作者[正派人]投稿,不代表碧途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btudor.com/nbtu/5241.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碧途号的签约作者“正派人”
本文概览:地球赤道周长大约为40076千米。地球(Earth)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排为第三颗,也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大的类地行星,距离太阳1.5亿公里。地...
文章不错《地球的周长是多少?》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