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则学不知则问是谁的名言

荀子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不知道的就要问,不会做的就要学。

出处:战国荀况《荀子·非十二子》:“不问不知,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懂得的就要去问,不会做的就应该去学习,即便有能力也要懂得谦让,如此才能成为有德之人。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周朝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世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

人物影响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

荀子有很多著名的名句,在历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的主张对我们今天依然就借鉴意义。例如:从自然角度,他提出尊重自然规律,他不信天命、不尚鬼神,但提出了人定胜天的思想。

从政治角度,他提出了经济发展与物质文明、礼治法治并重的理论雏形,既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又关注人类的物质需求。

他提出的任用贤能、崇尚节俭对稳定和巩固政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荀子思想不仅是纸上谈兵,坐而论道,而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他讲学于齐、仕宦于楚、议兵于赵、议政于燕、论风俗于秦,实现了出世与入世结合,承担了社会责任。

不知则问下一句是什么?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意思是不会就学,不懂就问。

出处:《荀子·非十二子》:“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

译文:不知道的就要问,不会做的就要学,即使能做也要谦让,这样才能成为有德行的人。

示例:《韩诗外传》六:“不能则学,不知则问。虽知必让,然后为知。”

作品简介

《荀子》是战国时期荀子和弟子们整理或记录他人言行的哲学著作。《荀子》全书一共32篇,其观点与荀子的一贯主张是一致的。在前27篇中,也有几篇,如《议兵》、《大略》等可能是他的学生整理而成的。

《荀子》一书今存三十二篇,除少数篇章外,大部分是他自己所写。他的文章擅长说理,组织严密,分析透辟,善于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强议论的气势,语言富赡警炼,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01

不能则学

不知则问,下一句:不能则学。原文: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不让,然后为德。闻之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不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出自《荀子?非十二子》。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懂的就问,不会的就学习;虽然会但不谦让,这样被德高望重的人知道了,就不会告诉他。虽然博学但必定有错的时候,告诉他也不理解。虽然有学识却不妄言懂得,又不付诸于行动;虽然敦厚但必定困乏的。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本文来自作者[曼彤]投稿,不代表碧途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btudor.com/nbtu/3785.html

(29)
曼彤的头像曼彤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曼彤的头像
    曼彤 2025年09月21日

    我是碧途号的签约作者“曼彤”

  • 曼彤
    曼彤 2025年09月21日

    本文概览:荀子不知则问,不能则学:不知道的就要问,不会做的就要学。出处:战国荀况《荀子·非十二子》:“不问不知,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懂得的就要去问,不会做的就...

  • 曼彤
    用户092108 2025年09月21日

    文章不错《不能则学不知则问是谁的名言》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