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学毕业班语文阅读训练及答案(现代文古文都要,越多越好
1、先解释带点的字,再写出句子的意思。 (3+3=6)
(1)、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吾: 陷:
句意:
(2)、其人弗能应也。
弗: 应:
句意:
2、读下面一段话,完成练习。 (2+4+2=8)
在瑟瑟的秋风中,落叶簌簌地飘到地上。我背着书包放学回家的时候,看到一位老爷爷迎着火红的晚霞,微笑着把一堆堆黄灿灿的落叶扫入花园里。是呀,它们落在地上,被烧成灰烬,埋入泥土。它们没有一点怨恨,没有一点悲伤,因为它们深深懂得,虽然自己化成了泥土,但会换来更加美好的春光。
(1)、给这段话加个题目:
(2)、写出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语。
火红( ) 黄灿灿( ) 怨恨( ) 悲伤( )
(3)、用“ ”画出写实在事物的句子,用“ ”画出写由实物而产生的联想的句子。
三、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6+5+5=16)
画蛇添足
楚有祠者①,赐其舍人卮酒②。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③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④无足,子安能⑤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⑥其酒。
[注释]
①祠:祭祀。 ②舍人:战国时王公贵族家里门客一类的人。卮:盛酒的器皿。这句话的意思是楚国有个人在祭祀以后,赏给他的门客一壶酒。 ③且:就要。即拿着酒就要喝。 ④固:本来。 ⑤安能:怎么能。 ⑥亡:丢失,失去。
(1)、解释带点字的意思。
①赐: ②曰:
③未成: ④子:
⑤遂: ⑥终:
(2)请按自己的理解翻译《画蛇添足》:
(3)、如果你当时也在场,会对那个画蛇添足的人说些什么?
---------------------------------------------------------------
1993年10月,南宁市二中学生黄天明在第五届国际表少年奥林匹克计算机比赛中获得了银牌,为祖国争了光,被评为“南宁市杰出中学生”。
“梅花香自苦寒来”。黄天明的成绩,来自他惊人的毅力和过人的勤奋。他十分喜欢数学,常常专心致志地做数学练习,往往为解一道题,花上几天时间。他想,如果从这里到火车站有三条路,把每条路都走上一次,就能知道哪条路最近、最快;学数学也是这样,常用多种方法计算,才能使今后的计算做到既准确,又迅速。
天明从小学开始学计算机。多年来,他总是提前学习初中、高中,甚至大学的课本。多少次,他为解一道题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妈妈喊吃饭,他却走错了方向……就这样,他啃了一本又一本计算机的书,打下了扎扎实实的知识基础。
具备了聪颖的天资和勤奋的精神,要取得优异成绩,还需要有升华的契机。小学辅导员把他引入计算机那奇妙无穷的世界,推举他参加市、自治区、全国的多次比赛,让他崭露头角。进入中学后,学校购进新型的计算机供他随时操作。数学老师更是热心地辅导他,使他的知识更丰富,能力不断提高。
1990年至1993年,黄天明以优异的成绩冲出了南宁,广西,走向全国,并飞向了世界。
荣誉没有使他陶醉。黄天明仍在不懈地拼搏。他正准备参加下一届国际表少年奥林匹克计算机在赛,去攀登新的高峰。
1. 给 “过”字选择恰当手工艺解释。(6分)
过:(1)从一地点或时间到另一地点或时间;(2)从甲方转移到乙方;
(3)经过某种处理; (4)超过; (5)过失; (6)表示完毕。
过人( ) 过错( ) 过河( )
过户( ) 过滤( ) 喝过水( )
2. 题目“他,又攀上一座高峰”,这“高峰”指什么?(2分)
3. 文中的“华的契机”具体指什么?(3分)
4. “'梅花香自苦寒来',黄天明的成绩,来自他巨人的毅力和过人的勤奋”。这句话在文中起 作用。同这句话作用相同的句子还有
5. 下面句子中带点的字用得很准确,在句中各说明了什么?(4分)
“啃了一本又一本计算机的书”,“啃”字说明了 ,“冲出了南宁、广西,走向全国,并飞向了世界”,“啃”字说明了 。
“冲出了南宁、广西,走向全国,并飞向了全世界”,“冲、走、飞”说明了 。
6. 读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什么样的启发?(2分)
2. 人教版小学语文毕业总复习材料一、专业知识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中国第一部神话小说………………………………………《搜神记》 中国第一部浪漫主义神话小说……………………吴承恩《西游记》 我国第一部神话集————————————————《山海经》是现存的保存古代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 我国第一部地理书—————————————————《禹贡》 我国第一部茶叶制作书———————————————《茶经》 我国第一部建筑学专著—————————————《营造法式》 我国第一部水文地理专著—————————————《水经注》 我国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曹丕的《典论?论文》 我国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刘勰的《文心雕龙》 我国第一部诗歌理论和评论专著————————钟嵘的《诗品》 中国第一部历史评论著作………………………唐?刘知几《史通》 我国第一部绘画理论著作————————————《古画品录》 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戏曲理论著作—————————《闲情偶寄》 我国第一部著名的戏曲作品————————关汉卿的《窦娥冤》 我国第一部戏曲史—————————————《宋元戏曲韵史》 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春秋?孙武《孙子兵法》 我国第一部科普作品———————————沈括的《梦溪笔谈》 我国第一部日记体游记————————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 我国第一部图书分类总目录—————————————《七略》 我国第一部农业百科全书————————————《齐民要术》 中国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 中国第一部专记一个人言行的历史散文………………《晏子春秋》 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孔子《春秋》 中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春秋?左丘明《左传》 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春秋?左丘明《国语》 中国第一首长篇抒情诗…………………………战国?屈原《离骚》 中国第一部古代制度史………………………………………《通典》 中国第一部语法书………………………………………《马氏文通》 中国第一部药曲…………………………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 中国第一部总结历代名医医案的医学专著…明?江瓘《名医类案》 中国第一部字典……………………………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中国第一部词典………………………………汉代经师汇集《尔雅》 中国第一部方言词典………………………………汉?杨雄《方言》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汉?司马迁《史记》 中国第一部断代体史书……………………………汉?班固《汉书》 中国第一部最大的断代诗选………………清?彭定求等《全唐诗》 中国第一部词集……………………………后蜀?赵崇祚《花间集》 中国第一部植物学专著……………………晋?嵇含《南方草本状》 中国第一部笔记小说……………………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 中国第一部文选………………………南朝?梁?萧统《昭明文选》 中国第一部光学物理专著…………………清?郑复光《镜镜冷痴》 中国第一部汇编古代文化典籍的书……………………《永乐大典》 中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中国第一部个人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蒲松龄《聊斋志异》 中国第一部中篇小说…………………………………鲁迅《阿Q正传》 中国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鲁迅《呐喊》 中国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鲁迅《狂人日记》 中国第一部杂文集…………………………………………鲁迅《坟》 中国第一部散文诗集……………………………………鲁迅《野草》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小说集…………………郁达夫《沉沦》 中国现代第一部新诗集………………………………郭沫若《女神》 中国第一首信天游形式民歌体叙事长诗……李季《王贵与李香香》 中国第一篇报告文学作品……………………………夏衍《包身工》 中国第一个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1921年成立 中国第一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 中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中国第一位女诗人………………………………………………蔡文姬 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 中国第一位著名女词人…………………………………………李清照 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郭沫若 中国第一位儿童作家………………………………………………冰心 中国第一个开拓童话园地的作家………………………………叶圣陶 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老舍 二、古诗 诗中春 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孟浩然:《春晓》》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相思》) 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杜甫:《春夜喜雨》。
3. 小学毕业班语文:古诗运用练习题答案①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3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4第一个是友情,第二个是思乡,第三个是爱国
②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生在此山中。
柳树: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小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西湖: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梅花: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足雪 ,为有暗香来。③修辞手法:1.夸张 2.比喻 3.夸张 4拟人 5.互文,夸张 ④1,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2,夏: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3,秋: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4,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⑤1:二月春风似剪刀 2:一枝红杏出墙来 3:万紫千红总是春 4:春风不度玉门关 5:愿君多采撷 6:谁言寸草心 7:晴川历历汉阳树 8:孤帆远影碧空尽 ⑥略(自己在网上查啊,我懒得查啦)⑦1,秋 2,春 3,夏 4,冬 5,夏 6,冬 7,秋 8,春 ⑧1,孔融 2,李清照 3,李白 4,屈原 5,高适
4. 六年级语文毕业班复习课《怎样理解词语》说课稿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研讨毕业班复习的相关问题,我今天执教的内容是阅读专项复习——怎样理解词语。
随着新课改的步伐,我经历了小学阶段一至五年级的整个语文教学过程,这是我第一次带毕业班,对于毕业复习,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在接到这节课时,我想过很多复习内容,如:词语积累、古诗词积累、阅读复习等,最初时,定下阅读复习——怎样读懂一篇文章。
当时的设计思路是由课内阅读引领学生归纳、总结读懂一篇文章需要解决哪些问题,以及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些问题,然后在掌握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独立阅读,达到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目的。通过试讲,我们发现复习目标大,内容多,对每个知识点都是走马观花,复习不扎实,没有针对性,忽略了学生的复习点,这节课也就失去了复习的意义。
在姜老师的指导下,我们教研组和学校领导再次坐下来重新审视这堂课。有的说:“既然是复习,就应该对所学知识进行查缺补漏。”
有的说:“要根据复习内容恰当的制定复习目标,使复习有针对性。”还有的说:“要注重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在大家的指点下,我调查了学生对复习的看法,以及想复习的内容,了解孩子们的薄弱点,最终定下了这节阅读专项复习——理解词语。词语是一篇文章最基本的语言单位,文章中的许多词语都是作者精心挑选,反复推敲而来的,不仅形象生动,而且折射着作者强烈的感 *** 彩,在文章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阅读教学中,词语教学不是语文教学的点缀。准确地理解词语的意思,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理解词语的方法,将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他们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每个学段对词语的理解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第二学段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第三学段则要求学生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 *** 彩。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把理解词语设计为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为复习常用的理解词语的方法,并能灵活运用,也就是今天复习的内容,第二课时将复习词语的运用,体会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表达效果。所以,本节课的复习目标是:1、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理解词语的方法,使知识系统化。
2、学生能运用所学方法正确理解词语,知道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是阅读中最常用也最重要的方法。3、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学习方法的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复习重点是,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理解词语的方法并能灵活运用各种方法正确理解词语的含义。复习难点是,熟练掌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
根据复习目标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1、整理归纳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总结方法,巩固提升。2、激励法,用激励性的语言和活动鼓励学生自主复习。
3、阅读法,让学生朗读句子、短文,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4、实践法,对总结出的学习方法及时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学生的学法有:1、合作法,组内合作学习,使复习面向全体。2、比较法,通过比较了解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达的意思不同。
3、发现法,通过具体的典型事例发现问题,并运用学习方法解决问题。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四部分:一、揭题导入提出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及目标,让学生明确这节课要做什么,达到什么要求。
二、总结方法、巩固练习这是本节课的主要环节,诣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这三种常用的理解词语的方法并进行实际运用。联系上下文是阅读中最重要的理解词语的方法,也是本节复习课的重点。
在复习形式上,则是引导学生通过练习发现问题,然后回顾课内所学方法总结规律,最后解决问题。三、综合练习,拓展提升四、总结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及学生复习情况,并提出下节课的复习内容。
本节复习课在设计与教学中努力做到以下几点:1、指导方法,举一反三素质教育不但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要灵活,学生的学习方法也是不可忽视的,常言说:过河需有桥,学习需得法。复习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题目都让孩子做一遍,要做到省时高效的复习效果,老师不仅要注重教学方法,还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举一反三,使复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培养孩子学会及时总结学习方法的好习惯,从而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本节课我以理解词语的方法作为重点,并贯穿整堂课。
2、精讲多练,以练为主复习课的知识都是学过的,所以不用像新授课那样讲解。“精讲”,指教师用较少时间,讲好复习的主要内容,特别是复习的重点、难点、关键问题等。
强 *** 学中遗漏或薄弱的地方。多练”,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要充分地动口、动手、动脑,进行各种形式的针对。
请帮忙翻译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几个句子。谢谢!
下面是为大家搜集整理的窦娥冤教案,欢迎阅读与借鉴。更多相关高二语文教案,关注实用资料栏目。
窦娥冤教案(一)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2.结合?单元知识和训练?,掌握研究性阅读的特点,学会研究性阅读的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2.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3.介绍元杂剧的体制。
教学难点:
1.戏的开头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责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
教学方法:讲授与研究性阅读相结合。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一.介绍关汉卿和元杂剧: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元曲四大家及代表作 关汉卿《窦娥冤》 马致远《汉宫秋》 郑光祖《倩女离魂》 白朴《墙头马上》
元代人说他:?生而凋搅,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
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风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介绍元杂剧: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①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②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③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关于宫调。隋唐以来,音乐的调子是用?燕乐二十八调?,在宫、商、角、羽四声上各分配七调而成的。宫声七调如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等叫?宫?,其余二十一调如越调、双调、般涉调等叫?调?,所以称调子为?宫调?。?燕乐二十八调?,是宋词、元曲的依据,但实用的调子并不多,元曲中仅用十二调, 而传奇中常用的只有九种。这九种宫调及其表现的情趣如下:
正宫-惆怅、黄钟宫-缠绵、仙吕宫-清新、中吕宫-跌宕、南吕高-感叹、双调-健朗、商调-凄惶、越调-谐趣、大石调-蕴藉
每一宫调各有它所属的曲牌,常用曲牌就有五百只以上。传奇继承了南北曲的传统,很少有另外创作的曲牌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二、 理清本文戏剧情节:
第一部分:(开头~?哎,只落得两泪涟涟?)写窦娥指斥天地鬼神,揭露世道不公。
第二部分:(?(刽子云)快行动些?~?不明不暗,负屈衔冤?)写窦娥告别婆婆。
第三部分:(?(刽子喝科,云)兀那婆子靠后?)~结束)写窦娥发下三大誓愿。
三、指导学生赏析《窦娥冤》
1.讨论:窦娥与现实生活有哪些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冲突表现了什么?
明确:窦娥与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有:①张驴儿自己误把父亲毒死,却诬陷清白的窦娥;②窦娥本想依靠衙门洗清自己的冤枉,却反而被判以死罪;③窦娥渴望清清白白地活着,却怕连累婆婆,自己心甘情愿担当死罪。
矛盾冲突的第①点,反映当时社会上强欺弱、恶欺善的现实;第②点,反映了当时吏治的黑暗,官吏的昏聩,贪赃枉法;第③点,表现了窦娥的孝顺和善良。
2.讨论:窦嫩口果不怕连累婆婆,冤案还会不会发生?明确:如果窦娥不怕连累婆婆,婆婆也会被屈打成招,到那时,杀头的虽不是窦娥,却会是其婆婆,仍旧是一件大冤案。卑弱而善良的老百姓只能以牺牲自己来救助无辜的他人,是无法阻止冤案的发生的,因为制造冤案的是当时社会上强大的黑暗势力和官吏的贪赃枉法,腐朽昏聩。
这样,我们就会深刻地体会出窦娥所唱的《滚绣球》这曲子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揭露是那样的入木三分,以及深刻地感受到窦娥对黑暗现实彻底失望而表现出来的反抗精神,是那样的震撼心灵。
3、窦娥这一人物形象:
4、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为何在《滚绣球》一曲中指责天地鬼神,却又在最后发下三大奇愿,要感天动地来显示冤情?
在封建社会,人民不仅在人身权利及政治经济上受压迫,而且在思想上受毒害。按当时观念,天地鬼神明察世上是非,主持人间公道。封建官吏为了愚民,也每每以青天自况。窦娥开始也受神权思想影响,相信?青天大老爷?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觉醒过来,看清了?衙门自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的社会真相。在《滚绣球》一曲中,她猛烈地指责天地鬼神不分清浊,混淆是非,致使恶人横行,良善衔冤。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愤激之词,反映了女主人公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
至于窦娥临刑前的三桩誓愿,正是作家世界观矛盾的一种反映。一方面关汉卿关心民情,洞察现实,通过窦娥指斥天地、发下三桩誓愿应验等情节表明自己对封建官吏的憎恨,对被压迫人民的同情,反映人民仇视封建统治,要求变革现实的时代精神。另一方面,作者毕竟是封建时代的剧作家,他尽管关心人民的疾苦,却不能意识到人民自身的力量;他虽然憎恶封建统治,却又找不到变革现实的出路,所以最终还是让天地动容清官平冤来解决问题,这也反映了作家的阶级局限和历史局限。当然,上天被窦娥感动,也说明窦娥冤大恨深。
第二课时
1. 窦娥是被昏聩的官吏屈判成杀人死罪的,在《滚绣球》中为何要对天地日月鬼.神进行猛烈的谴责呢?
在封建社会里,人民不仅受到封建政权的压迫,还要受到神权的严重束缚。按世俗的观念,天地鬼神是明察世间是非,主持人间公道的。封建官吏为了愚弄人民,也往往以青天自喻。受封建神权思想的严重影响,窦娥一直认为天地鬼神能为她主持公道;当张驴儿把谋害人命的罪名强加于其身时,她仍相信官府能主持正义,惩恶扬善。只是在黑暗而残酷的现实面前,她才逐步觉醒起来,并终于看清了?衙门自古向南开,狱中无个不冤哉?的社会本来面目。在《滚绣球》一曲中,她强烈抨击天地鬼神清浊不分,是非混淆,致使善良横遭杀戮,恶人得以横行。
她对神权的大胆怀疑与谴责,实质上也就是对封建官府、对现实社会的黑暗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在当时的社会中,天地鬼神是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但窦娥敢于怒目青天,顿斥大地,对之进行愤怒斥责。从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激烈言辞中,我们可以看到窦娥初步而又朴素的觉醒意识和强烈的反抗精神,这也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群众对封建统治的不满和反抗。窦娥的反抗性格中正闪烁着关汉卿思想的光辉。
2.补充材料
?苌弘化碧?六月飞雪?东海孝妇?典故的出处:
①.?苌弘化碧?出自《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沉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为碧。
②.?六月飞雪?出自《太平御览》: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谮之王,王系之狱。仰天哭,夏五月为之下霜。
③.?东海孝妇?出自《汉书?于定国传》: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甚谨。姑欲嫁之,终不肯。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
A 三桩誓愿的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
B 这三桩誓愿有桩即时应验,还有一桩在第四折中也得到验证。同学们,请想一下,这是否可能?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窦娥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亢旱的音愿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窦娥的三桩誓愿,一愿比一愿深刻,一愿比一愿强烈。她发下三愿,为的是 把自己的冤情昭示世人,感动苍天,让人们知道?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昏愦、吏制腐败、人民蒙受奇冤呼告无门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女主人公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这样安排情节也是关汉卿社会政治观点和美学理想的形象体现。他运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奇特的构思,借助想象,让天地震惊,人神共怒,虽然违背常理,却又合乎人情,有力地表现了广大人民要求伸张正义、洗雪天下冤屈的心愿。
3 学习重点:要深入理解本文本色的戏曲语言。
历来评论家都以?本色?二字概括关汉卿戏曲语言的特色,即语言通俗自然、朴实生动,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和个性,能为展开剧情和刻画人物性格服务。在课文中,指斥天地的场面高亢激越,冤气冲天,紧张急促;诀别婆婆的场面如泣如诉,哀婉凄惨,徐缓低回;三桩誓愿的场面感情如人.激荡如潮。慷慨激昂;这三个场面的描写,以质朴无华而富于韵味的浯言,深刻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逐层深人地刻画了人物性格。
课文中的曲词,都不事雕琢,感情真切,精练优美,浅显而见深邃。例如[快活三][鲍老儿]二曲,连用四个?念窦娥?,一写无辜获罪,二写身首异处,三写身世孤苦,四写婆媳情深,寥寥数语,百感交集,哀伤不尽,令人凄怆,刻画出窦娥与婆婆死别的悲痛心情; [滚绣球]全曲以及[一煞]中的?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突出地显示了人物的个性,语言平实,具有很强的概括性;不少古白话词语,如?只合?(只应该)?怎生?(怎么)都表述得十分生动。课文中的说白,如窦京向刽子手请求走后街不走前街的对白,以及窦娥与婆婆诀别时的对白,都是相当动人的,凝练而又明白如话,声气口吻酷似其人。
课文中的曲白也配合得很好,如三桩誓愿的场面,三次用?白?提出誓愿,依次讲出?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若窦娥委实冤枉?我窦娥死得委实冤枉?;三次用?曲?强化感情,依次对以相应的四个典故来抒发胸臆。曲白相生,语言朴素而富于感情,把窦娥为其冤屈而抗争的精神表达得深切而感人。关汉卿戏剧语言不事雕琢镂饰,呈其自然朴实的本色,既富有生活气息,又具有强烈的艺术韵味,被称道为?字字本色?,尊为?本色派?之首。关汉卿驾驭语言的能力是惊人的,他可以根据生活本身所提供的语言来反映现实,充分为剧情和人物性格服务。窦娥对婆婆的一段说白,出自这个封建社会小媳妇的口里是那样的贴切,表现得是那么自然、生动。
窦娥冤教案(二)
教学目标
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初步了解关汉卿戏曲语言的艺术特色。
2、了解剧情;以第三折中《滚绣球》、《耍孩儿》等曲词为重点,赏析戏曲语言。
3、鉴赏剧作的超现实情节,把握其浪漫主义艺术特色。
4、分析主人公窦娥的形象,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5、结合人教版配发的《第二课堂》?学习活动?练习,开展研究性活动。
教学重点
分析主人公窦娥的形象,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了解剧情;以第三折中《滚绣球》、《耍孩儿》等曲词为重点,赏析戏曲语言
鉴赏剧作的超现实情节,把握其浪漫主义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第三折的开头窦娥对天地鬼神的指斥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
2、对第三折[端正好][滚绣球][耍孩儿]等曲子的理解,对全剧情节高潮的认识。
教学方法
1、先观看戏曲或**《窦娥冤》;
2、讲授与研究性阅读相结合。
学习方法
1、课前预习,充分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阅读课文,掌握古白话词语,了解剧情;
2、诵读中可分角色朗读、分段轮读、自由选读,形式不一,但要进入?角色?,读出感情。
3、了解中国古代戏曲的一些特点,有助于理解剧情。
4、鉴赏课文语言,除重点鉴赏第三折[滚绣球]等曲子外,还可选取其他曲词和一些说白,品味曲词与说白的语言特色。也可结合课文,领会曲词、说白、科介是怎样相辅相成塑造人物形象与推动情节发展的,了解戏曲语言个性化和动作性强的特点。
5、鉴赏课文想像、夸张的艺术手法,着重了解这种艺术手法对表现剧情和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可展开讨论,允许有不同认识。
教学时数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学习
鲁迅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祝福》展示了一位勤劳、善良的女性祥林嫂被毁灭的过程,显示出封建礼教的罪恶。?列之于世界大悲剧?的中国古典悲剧精品《窦娥冤》则展示了一位精神高尚而善良的女性窦娥被毁灭的过程。
有价值而被毁灭是令人痛苦的,那窦娥究竟犯了什么?王法?要被毁灭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本文来认识当时的社会现实。
二、作者与元杂剧介绍
1、关于作者: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8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2、关于元杂剧: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⑴ 结构:
元杂剧一般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本,演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少数作品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和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⑵ 角色:
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配角有副净,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b?)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⑶ 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注:课后可查阅?宫调?知识)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有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
三、速读感知,理清思路
课文节选的是楔子和前三折,其后情节见课文注释①介绍。
1、请跳读课文,看看课文节选中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
明确:共出现31个曲牌,分别属于仙吕、南吕、正宫三个宫调。
2、请概括讲述本课故事情节,并重点讲述第三折情节。(可由多人共同完成)
板书简示为:
1、二人亮相,悲剧开始;窦父赶考,留下孤女。
2、婆婆索债,险些丧命;窦娥争理,张生歹念。
3、驴儿下药,误杀己父;窦娥蒙冤,被判斩刑。
4、窦娥怨恨,指斥天地;三大誓愿,昭示清白。
高中语文必修4《窦娥冤》教学案例
(一)知识目标
1.与《窦娥冤》一文的学习相结合,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
2.了解本课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二)能力目标
1.把握剧情,鉴赏女主人公莺莺的艺术形象。
2.体味剧作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鉴赏剧作富于文采的语言。
(三)德育目标
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把握、鉴赏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鉴赏剧作曲词的音韵美和体会其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应在疏理剧情的基础上,重点赏读若干支曲词,通过诵读、比较,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进行文学鉴赏的训练。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第一课时,要求学生疏理剧情,并重点赏读这出戏开头的三支曲词和结尾处《一煞》、《收尾》两支曲词,体会曲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第二课时,重点赏读自《脱布衫》至《二煞》共十四支曲词,体会曲词中反映的莺莺心理活动,并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
《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的第四本第三折,(《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这在元杂剧中是颇为少见的。全剧剧情,可参看课本题解)也是全剧最为脍灸人口听精彩片断之一。随着剧情的发展,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与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与张生私下结为夫妻。但接下来便是老夫人逼张生赶考,并说考不取功名便“休来见我”,崔、张爱情又面临新的威胁。无奈中张生只好起程“上朝取应”。这场送别戏共有十九支曲文,由莺莺主唱,既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也充分体现了王实甫剧作情景交融、富于文采的特点。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西厢记》是脍炙人口的艺术杰作,同学们是从什么时候起知道这部作品的?读过那些与《西厢记》有关的书,是否观赏过相关的影视戏曲作品?
(学生可自由作答,能引入课文学习的正题即可。)
2.疏理剧情:《长亭送别》写莺莺、红娘、老夫人到十里长亭送别上京赶考的张生,莺莺是最重要的剧中人,经过的时间线索。度依据送,把课文划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叨叨令”结束}:赴长亭途中
第二部分{承上至“四边静”之前}:长亭别宴
第三部分{承上至“小生又生些念”}:临别叮咛
第四部分{“一煞”至此折剧终}:长亭别后
3.赏读曲词《端正好》。全曲共六句二十五字,可要求学生先背诵,后作赏析。提问:这支曲子在修辞上有什么特点?是怎样渲染出剧中主人公的离愁别恨的?
明确:曲子句子式既整饬又参差错落,前3个三字句构成对偶、排比。后又各有一个四字句、七字句和五字句。前四句一句一景,点明送别的季节,以景衬情。后二句用设问手法,说是“离人泪”“染霜林醉”,一“染” 一“醉”,下得极度有分量。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4.与《端正好》对比,赏读剧本末尾的《一煞》、《收尾》。
提问:和《端正好》一样,《一煞》和《收尾》也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王季思教授评点这两支曲子说:“末二曲写张生去后莺莺的怅望情景,景中有人、有情,虚情实写,正语反诘,俱臻妙境。”试说说你对这段评语的理解。
明确:“虚情实写”,就是寓情于景,借生动的景物来传情。这两支曲子写夕阳残照、青山疏林、淡烟暮霭、秋风马嘶,我们仿佛看到莺莺满怀凄楚,怅然痴立,目送张生转山坡、出疏林,“离愁渐远渐无穷”,此时的满目秋景,都是莺莺悲凉心境的外化。《收尾》的末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便是“正语反诘”,即用反问句抒写心境。比之于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正面直说,更显得激越真切。
5.与以上三支曲子对比,赏读《滚绣球》和《叨叨令》。
提问:这两支曲子主要写什么?有人说,只有《端正好》、《一煞》和《煞尾》这样的曲词,才可以称为“绝纱好辞”,《滚绣球》与《叨叨令》便相形见绌,你的看法怎样?
明确:《滚绣球》仍是莺莺的内心独白,借去长亭途中的景物,从正面刻画莺莺与张生难以离舍的复杂内心世界。《叨叨令》由红娘的问话引发,叙说动身前无心打扮的原因,设想今后孤凄的生活情景。
关于曲词的评价:《端正好》、《一煞》等化用唐诗宋词精美语句固然堪称“绝妙好辞”,而《滚绣球》、《叨叨令》亦各有特色。这两支曲子使用对偶、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写得也很生动真切,同时,又更多地融口语入曲,语言通俗,才能使演员宜于演唱,听众容易接受,雅俗共赏。《叨叨令》多用叠词、衬字,更能体现口语化的音韵美。有时委婉含蓄,有时尽情倾泻,两种曲子风格各异而能统一,正是王实甫才具超群之处,不必硬性分出高下。
三、总结、扩展
本课时我们只重点赏读了五支曲子,对课文华美曲雅、富于文采的语言已多有领会。王实甫是酿造气氛、描摹环境的圣手,他描绘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有使人感泣的魅力;他又是杰出的语言大师,曲词艳丽曲雅,又自然流利,毫不矫揉造作。下一课时,我们将时一步赏读共余曲词。
四、课后作业
1.复习已讲析、讨论的五支曲子,进上步作吟诵体味。
2.诵读自《脱布衫》和《二煞》等十四支曲子,体会其中反映出的莺莺的心理活动与思想性格。
五、板书设计
剧情分析 曲词赏读
(《端正好》至《叨叨令》)送别途中 《端正好》:浓色重彩 以景写情
(《脱布衫》至《朝天子》)长亭别宴 《滚绣球》:借景抒情 哀婉动人
(《四边静》至《二 煞》)临别叮咛 《叨叨令》:口语入曲 通俗真切
(《一煞》至《收尾》)长亭别后 《一煞》、《收尾》:虚情实写 正语反诘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
与课文一、四部分不同,二、三部分都是写莺莺、张生在长亭别宴上的表现。张生赶考,莺莺送别,表现了二人之间的真挚爱情,更反映出莺莺的痛苦心情和叛逆性格。对此,应通过曲词的赏析,用心体会。
二、教学过程
1.学生吟诵、赏读曲词,教师作适当解说。
2.进行课堂讨论。
问题讨论一:自《脱布衫》至《二煞》的十四支曲子,并未脱离长亭送别的具体情境,也仍旧体现了情景交融的特点。哪些曲词体现了这一特点?
明确:在叙事抒情中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如《脱布衫》的“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蓑草萋迷”,把整个离宴用萧条气氛笼罩起来,使秋境与离情统一。又如《四煞》的“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黄河与西岳华山,也被用来作离愁别恨的陪衬。还有《四边静》的“两意俳徊,落日山横翠”,把席残人散,两人相别的人物活动包容在苍山落照的秋境之中,气象阔大,使人如在画里,历历在目。
问题讨论二:莺莺是重爱情轻功名的,具有反抗封建礼教的叛逆性格,哪些曲词中体现了这一点?
明确:在莺莺心目中,金榜题名,并不是爱情的前提与基础。如在《朝天子》中,她称上朝应考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在《二煞》中说“你休忧文齐福不齐”“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在《幺篇》中说“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之及第”。这些言语,与老夫人汲汲于功名的态度形式鲜明对比,是莺莺叛逆性格的体现。)
问题讨论三:虽然张生一再表白自己不会再在异乡拈花惹草,但莺莺却总担心他“停妻再取妻”,故而一再试探、叮咛,莺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担心?
明确: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妇女地位低下,始乱终弃的事是屡见不鲜的。实际上,作为《西厢记》故事雏形的《会真记》(唐元稹作)和《莺莺歌》(唐李绅作),都将张生描写为始乱终弃的薄情文人。莺莺的离愁别恨,固然反映她对爱情的执著,同时也是她对不能掌握自身命运的悲哀和抗争,而不只是单纯的儿女情长。
问题讨论四:课文二、三部分的十四支曲子中,细节生动,描摹逼真处甚多,试举你最喜欢的曲子作说明。
此题无统一答案,可由学生自由发挥。如《满庭芳》、《快活》、《朝天子》的细节描写,《耍孩儿》、《四煞》的夸张对比等,都很突出。
三、总结、扩展
《西厢记》既有曲折的故事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又有美曲雅的语言,称它能代表元杂剧的最高成就,绝非过誉之词。而且,不仅《红楼梦》的中宝、黛爱读《西厢记》,今天读它也还有现实意义。当代著名作家李存葆,便为《西厢记》写下他感悟人类情爱的长篇散文《飘逝的绝唱》。
问题讨论:
李存葆在《飘逝的绝唱》中说,当代世界,“暴力对美色的霸抢远未结束,权力对美色的侵吞仍显贪婪”;以金钱为媒,“用钞票铺设婚床”的现象更为多见。你思考过这些问题吗?作为已步入青春期的年轻人,你认为什么样的爱情观才是正确的?
明确:社会丑恶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不必隐晦,自然也不要夸大。让年轻人早一些接触“爱情观”问题亦无坏处,可避免他们在独立面对生活时的迷失。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引导青年人珍惜它,有利于他们美好情操道德的养成与坚守。
四、课后作业
1.选择最喜欢的一支或几支曲子,背诵出来,并把它写成现代诗。
2.课后阅读《西厢记》全剧剧本。
3.阅读李存葆《飘逝的绝唱》,写一则读笔记。(李文原载2000年第3期《十月》,《散文·海外版》等多种报刊转载,并收入《2000年度中国最佳散文》等文集)
五、板书设计
人物性格 思想启迪
崔莺莺 蔑视功名利禄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执著追求爱情 摒弃金钱权力的侵蚀
反封建礼教的叛逆性格 让爱情的人类精神之花更美更艳
长亭送别一文
“长亭送别”一文有教师网或教师网会员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欢迎您的到来!
《窦娥冤》教学案例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2.结合“单元知识和训练”,掌握研究性阅读的特点,学会研究性阅读的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2.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3.介绍元杂剧的体制。
教学难点:
1.戏的开头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责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
2.对[端正好][滚绣球]等曲子的理解,以及对全剧情节高潮的认识。
教学方法 :讲授与研究性阅读相结合。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一.介绍关汉卿和元杂剧: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元曲四大家及代表作关汉卿《窦娥冤》 马致远《汉宫秋》 郑光祖《倩女离魂》 白朴《墙头马上》
元代人说他:“生而凋搅,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
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风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介绍元杂剧: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①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②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③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关于宫调。隋唐以来,音乐的调子是用“燕乐二十八调”,在宫、商、角、羽四声上各分配七调而成的。宫声七调如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等叫“宫”,其余二十一调如越调、双调、般涉调等叫“调”,所以称调子为“宫调”。“燕乐二十八调’,是宋词、元曲的依据,但实用的调子并不多,元曲中仅用十二调, 而传奇中常用的只有九种。这九种宫调及其表现的情趣如下:
正宫-惆怅、黄钟宫-缠绵、仙吕宫-清新、中吕宫-跌宕、南吕高-感叹、双调-健朗、商调-凄惶、越调-谐趣、大石调-蕴藉
每一宫调各有它所属的曲牌,常用曲牌就有五百只以上。传奇继承了南北曲的传统,很少有另外创作的曲牌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二、理清本文戏剧情节:
第一部分:(开头~“哎,只落得两泪涟涟”)写窦娥指斥天地鬼神,揭露世道不公。
第二部分:(“(刽子云)快行动些”~“不明不暗,负屈衔冤”)写窦娥告别婆婆。
第三部分:(“(刽子喝科,云)兀那婆子靠后”)~结束)写窦娥发下三大誓愿。
三、指导学生赏析《窦娥冤》
1.讨论:窦娥与现实生活有哪些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冲突表现了什么?
明确:窦娥与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有:①张驴儿自己误把父亲毒死,却诬陷清白的窦娥;②窦娥本想依靠衙门洗清自己的冤枉,却反而被判以死罪;③窦娥渴望清清白白地活着,却怕连累婆婆,自己心甘情愿担当死罪。
矛盾冲突的第①点,反映当时社会上强欺弱、恶欺善的现实;第②点,反映了当时吏治的黑暗,官吏的昏聩,贪赃枉法;第③点,表现了窦娥的孝顺和善良。
2.讨论:窦嫩口果不怕连累婆婆,冤案还会不会发生?明确:如果窦娥不怕连累婆婆,婆婆也会被屈打成招,到那时,杀头的虽不是窦娥,却会是其婆婆,仍旧是一件大冤案。卑弱而善良的老百姓只能以牺牲自己来救助无辜的他人,是无法阻止冤案的发生的,因为制造冤案的是当时社会上强大的黑暗势力和官吏的贪赃枉法,腐朽昏聩。
这样,我们就会深刻地体会出窦娥所唱的《滚绣球》这曲子对当时社会那黑暗现实的揭露是那样的入木三分,以及深刻地感受到窦娥对黑暗现实彻底失望而表现出来的反抗精神,是那样的震撼心灵。
3、窦娥这一人物形象:
4、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为何在《滚绣球》一曲中指责天地鬼神,却又在最后发下三大奇愿,要感天动地来显示冤情?
在封建社会,人民不仅在人身权利及政治经济上受压迫,而且在思想上受毒害。按当时观念,天地鬼神明察世上是非,主持人间公道。封建官吏为了愚民,也每每以青天自况。窦娥开始也受神权思想影响,相信“青天大老爷”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觉醒过来,看清了“衙门自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的社会真相。在《滚绣球》一曲中,她猛烈地指责天地鬼神不分清浊,混淆是非,致使恶人横行,良善衔冤。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愤激之词,反映了女主人公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
至于窦娥临刑前的三桩誓愿,正是作家世界观矛盾的一种反映。一方面关汉卿关心民情,洞察现实,通过窦娥指斥天地、发下三桩誓愿应验等情节表明自己对封建官吏的憎恨,对被压迫人民的同情,反映人民仇视封建统治,要求变革现实的时代精神。另一方面,作者毕竟是封建时代的剧作家,他尽管关心人民的疾苦,却不能意识到人民自身的力量;他虽然憎恶封建统治,却又找不到变革现实的出路,所以最终还是让天地动容清官平冤来解决问题,这也反映了作家的阶级局限和历史局限。当然,上天被窦娥感动,也说明窦娥冤大恨深。
第二课时
1. 窦娥是被昏聩的官吏屈判成杀人死罪的,在《滚绣球》中为何要对天地日月鬼.
神进行猛烈的谴责呢?
在封建社会里,人民不仅受到封建政权的压迫,还要受到神权的严重束缚。
按世俗的观念,天地鬼神是明察世间是非,主持人间公道的。封建官吏为了愚弄人民,也往往以青天自喻。受封建神权思想的严重影响,窦娥一直认为天地鬼神 能为她主持公道;当张驴儿把谋害人命的罪名强加于其身时,她仍相信官府能主 持正义,惩恶扬善。只是在黑暗而残酷的现实面前,她才逐步觉醒起来,并终于看清了“衙门自古向南开,狱中无个不冤哉”的社会本来面目。在《滚绣球》一曲
中,她强烈抨击天地鬼神清浊不分,是非混淆,致使善良横遭杀戮,恶人得以横行。她对神权的大胆怀疑与谴责,实质上也就是对封建官府、对现实社会的.黑暗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在当时的社会中,天地鬼神是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但窦娥敢于怒目青天,顿斥大地,对之进行愤怒斥责。从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激烈言辞中,我们可以看到窦娥初步而又朴素的觉醒意识和强烈的反抗精神,这也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群众对封建统治的不满和反抗。窦娥的反抗性格中正闪烁着关汉卿思想的光辉。
2.补充材料
“苌弘化碧”“六月飞雪”“东海孝妇”典故的出处:
①.“苌弘化碧”出自《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沉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为碧。
②.“六月飞雪”出自《太平御览》: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谮之王,王系之狱。仰天哭,夏五月为之下霜。
③.“东海孝妇”出自《汉书·于定国传》: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甚谨。姑欲嫁之,终不肯。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
A 三桩誓愿的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
B 这三桩誓愿有桩即时应验,还有一桩在第四折中也得到验证。同学们,请想一下,这是否可能?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窦娥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亢旱的音愿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窦娥的三桩誓愿,一愿比一愿深刻,一愿比一愿强烈。她发下三愿,为的是把自己的冤情昭示世人,感动苍天,让人们知道“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昏愦、吏 制 腐 败、人民蒙受奇冤呼告无门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女主人公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这样安排情节也是关汉卿社会政治观点和美学理想的形象体现。他运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奇特的构思,借助想象,让天地震惊,人神共怒,虽然违背常理,却又合乎人情,有力地表现了广大人民要求伸张正义、洗雪天下冤屈的心愿。
3 学习重点:要深入理解本文本色的戏曲语言。
历来评论家都以“本色”二字概括关汉卿戏曲语言的特色,即语言通俗自然、朴实生动,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和个性,能为展开剧情和刻画人物性格服务。在课文中,指斥天地的场面高亢激越,冤气冲天,紧张急促;诀别婆婆的场面如泣如诉,哀婉凄惨,徐缓低回;三桩誓愿的场面感情如人.激荡如潮。慷慨激昂;这三个场面的描写,以质朴无华而富于韵味的浯言,深刻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逐层深人地刻画了人物性格。课文中的曲词,都不事雕琢,感情真切,精练优美,浅显而见深邃。例如[快活三][鲍老儿]二曲,连用四个“念窦娥”,一写无辜获罪,二写身首异处,三写身世孤苦,四写婆媳情深,寥寥数语,百感交集,哀伤不尽,令人凄怆,刻画出窦娥与婆婆死别的悲痛心情; [滚绣球]全曲以及[一煞]中的“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突出地显示了人物的个性,语言平实,具有很强的概括性;不少古白话词语,如“只合”(只应该)“怎生”(怎么)都表述得十分生动。课文中的说白,如窦京向刽子手请求走后街不走前街的对白,以及窦娥与婆婆诀别时的对白,都是相当动人的,凝练而又明白如话,声气口吻酷似其人。课文中的曲白也配合得很好,如三桩誓愿的场面,三次用“白”提出誓愿,依次讲出“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若窦娥委实冤枉”“我窦娥死得委实冤枉”;三次用“曲”强化感情,依次对以相应的四个典故来抒发胸臆。曲白相生,语言朴素而富于感情,把窦娥为其冤屈而抗争的精神表达得深切而感人。关汉卿戏剧语言不事雕琢镂饰,呈其自然朴实的本色,既富有生活气息,又具有强烈的艺术韵味,被称道为“字字本色”,尊为“本色派”之首。关汉卿驾驭语言的能力是惊人的,他可以根据生活本身所提供的语言来反映现实,充分为剧情和人物性格服务。窦娥对婆婆的一段说白,出自这个封建社会小媳妇的口里是那样的贴切,表现得是那么自然、生动。
本文来自作者[语儿]投稿,不代表碧途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btudor.com/nbtu/2944.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碧途号的签约作者“语儿”
本文概览:1. 小学毕业班语文阅读训练及答案(现代文古文都要,越多越好 1、先解释带点的字,再写出句子的意思。 (3+3=6) (1)、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吾: 陷: 句...
文章不错《小学毕业班文言文教案》内容很有帮助